5、志心朝礼,一语石破天惊
孙悟空为访道学仙,在南瞻部洲,无缘得遇。串长城,游小县有八九年功夫,后来飘过西洋大海,来到西牛贺州地界,遇到一个打柴之人,指引他去灵台方寸山的斜月三星洞拜访须菩提祖师,祖师为他取了姓名,也是法名,从而使他成了真正有名有姓的人。
这里,人的概念是随自身文明的程度的提高——即本身所具有的文明因子的增长而逐步确立的。一般说来,以原始人为起点,人的文明程度越高,道德觉悟越高,就越趋近于自由的人,也即现代人和将来人,将来人是新人类,是有着高度文明和觉悟的真正的自由人。这里,原始的人、现代的人和将来的人的含义是不相同的。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这样解释,指明了人类发展方向的向上性,既有益于和谐社会和现代文明的建设,又有益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这便是《西游记》给我们的深层启示。
细读这段故事,还可以发现孙悟空在参仙访道过程中,其身上的文明因子越来越多。比如,见人施礼,遇上樵夫,“猴王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说话很有礼貌。后来,听樵夫介绍 了自己的情况,猴王道:“据你说来,乃是一个行孝的君子,向后必有好报。但望你指与我那神仙住处,却好去拜访去也”,完全是一种祈求和讨好的口气,深得现代文明交际语言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