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学员在思维、注意、意志、情感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低年级的学员,教学节奏要经常变化,不宜长时间地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高年级的学员自控力较强,可以根据需要安排较为稳定的节奏。
2. 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语文课本中一篇篇文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裁各异,篇幅有长有短,内容深浅不一。因此,教学节奏的安排也要因文而异。长课文,内容浅,可以加快节奏,长课文短教;篇幅短,立意深,构思巧,则宜放慢节奏,“紧拉慢唱”;诗歌语言凝炼,寓意丰富,宜引导学员细细品味;文言文言简意赅,文字艰深,要求学员字字落实,所以教学节奏要缓慢,小说的情节结构和戏剧的矛盾冲突容易掌握,教学节奏就可紧密一点。
3. 教学要求的区别。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新授课文与旧知识的复习在教学要求上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安排教学节奏时要有所差异。典型性、启示性较强,能起着举一作用的文章就应该增加时间,放慢节奏,让学员精雕细琢,悉心领会。有些课文,学员能自行“反三”的,就要缩短教时,加快节奏。
4 .课堂气氛和情绪的变化。教师要十分注意通过调节教学节奏,来把握课堂气氛。如果多数的学员神态惘然,思维跟不上进度,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就要放慢节奏,降低难度;如果学员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不感兴趣,热情不高,就应该考虑加速节奏,或者提高难度;如果学员精神疲惫,注意涣散,教师就应该及时变换教学节奏,穿插一些生动的、有趣的内容,以使学员集中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