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屹,林屹讲师,林屹联系方式,林屹培训师-【讲师网】
AI+PPT/Excel/Word/Office/WPS办公
54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林屹:林屹老师:互联网+时代的偶像其实也是一种商品(下)
2016-07-22 2325

寻找那些“想做但没有做的事情”

┗                                                                  ┛

我们有太多想做但没有做的事情,如果有个跟我们看起来相似的人,主动去做了这件事,我们就会支持、点赞,在内心奉为偶像,以获得真实做这件事类似的“情绪体验”。但是应该如何寻找这些“别人想做但没做的事情”?


李叫兽在这里就列举几种最简单的寻找方法:


1. 想做某件事,但迫于长期目标


有些事情,我们一直想做,但迫于某个不得不坚持的长期目标,最终没有去做。如果有人能够直接放弃这个长期目标,去做这件事,我们就会产生崇拜。


比如,攒钱买房,对一线城市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得不坚持的长期目标,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牺牲了很多其他的价值——不得不选择高薪稳定的工作、不得不克制消费、不得不步步经营家庭的财务。我们想挣脱房奴的身份,但又无法做出实际的行动。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突然看到——


     《不想当房奴,这对城里的 90 后小夫妻回到 500 岁的农村,酿最美的酒,种最好的菜,睡在最爱的人身边》


于是就通过转发、点赞、支持甚至崇拜等行为,完成了“心理替代”,获得了自己真实在做这件事的类似体验。


看了这个事件后,大部分人不会真的不买房,但内心不免释怀了几分,感觉有了后路(万一真买不了房,我也不会比这对夫妻更差啦)。


所以,要成为某个方面的“行为领袖”,可以不断寻找人们苦苦坚持的某个长期目标。


毕竟,任何人在辛苦坚持某个长期目标(比如学业、升职、买房等)时,总有为了这个目标而牺牲的东西,总有那么一刹那,想着要是不用完成这个目标就好了。而作为行为领袖,你就可以扮演他们理想中的这个自我,放弃某个长期目标,满足他们的幻想。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逃离时尚圈,她带着一大家子从巴黎到农村,成了世上最美的农妇》——放弃辛苦的职业目标


     《不满教育体制高中辍学,他靠稿费一年收入上千万》——放弃高中生辛苦的高考目标


     《北大出身,不求收入却只求诗和远方,如今他的作品让亿万人春暖花开》——放弃参与职业竞争的长期目标


2. 想做某件事,但迫于行动成本


在社会上,我们一直在被要求履行各种责任,比如爱国、环保、惩恶扬善、孝敬爸妈、健身等,但迫于行动成本太高,最终没有去做。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够愿意承受巨大的行动成本,去做这件事,我们就会产生崇拜、支持。


     比如,“环保”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也想做,但行动起来的确很麻烦(难不成让我辞职去种树)。 不过,这不做的话,又有负罪感——作为一个高素质公民,怎么能不为环保做件事呢?


     很简单,转发《为了干掉全球垃圾,他发明能吃的勺子,没想到却被 1500W 吃货疯抢到脱销》这样的文章,崇拜这个人并且进行内心的角色替换就行了。


此时,这个偶像就相当于一种独特的“情绪商品”,让我们可以通过支持行为,获得和自己实际做这件事类似的体验(当然强度不同)。


一旦转发这样的文章,进行鼓动、支持和崇拜,就瞬间感觉自己也是一个环保的人,多年对环保不做贡献的碌碌无为感,也就减少了。


所以,想成为某个方面的“行动领袖”,可以不断寻找人们本应该做,但因为行为成本太高最终没有做的事情。


这是因为对于这些任务,我们追求的往往不一定是实际效果,而是一种“我做了这件事”的心理佐证。


     比如,很多简单粗暴的爱国行为(抵制肯德基)就是这种。


     我们知道,对爱国来说,在需求侧做些努力(比如抵制肯德基,选择吃国货),远远不如在供给侧做些努力效果好——比如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技能、更加勤劳地工作,从而生产出更好的国货,提高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但为什么每次出现了这些事件,大家的第一反应不是加班或者学习技能,而是去做这些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抵制肯德基行为成本更低。


所以,为了引领人们的行动,你需要不断寻找:人们本来应该做哪些事,但是因为行动成本太高没有做?然后让他们通过“支持你”,来低成本地满足这个需求。


     《这个姑娘发明了一本可以喝的书,改变了 6.63 亿人的命运》——支持她,低成本满足慈善需求


     《放弃超模与兰博基尼,这位年轻的哥谭首富,竟然为了惩治罪犯而体验监狱》——支持他,低成本满足惩恶扬善的需求


     《大部分人在论坛嘴炮爱国,但这位北大美女却用五星红旗设计衣服,震惊巴黎时尚圈》——支持她,低成本满足爱国需求


     《谁说消费者任人宰割,这位 40岁 的英语老师在 500 强企业楼下,一锤砸掉质量不合格的冰箱》——支持他,低成本满足维权需求


3. 想做某件事,但迫于自我设限


我们有很多想实现的梦想,但迫于自己内心给自己设置的局限(比如我没有背景,再努力也没有用的),就是不做出行动。而如果有人能够打破这种“自我设限”,去做这件事,我们就会去支持、崇拜。


比如,很多女性把性别当做局限,认为“女人学不了技术”、“女人争不过男人”,从而放弃对一些目标的追求,而打破这一自我设限,主动去追求的人,就会被当成偶像。

4. 想做某件事,但迫于群体规范


活在社会上,我们有无数被迫遵守的“群体规范”(比如下级服从上级),从而无法做某件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有人能够打破这种“群体规范”,去做这件事,我们就会支持、崇拜。


     比如,我们经常被人要求无理由帮忙,好像不帮的话自己反而理亏了,非常想直白地大骂一顿(你个傻 X,老子再也不帮你了),但迫于群体规范没有这么做(中华文化中的“不伤和气”规范)。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主动做出行为,带你去骂、去反驳,你就容易支持 TA。而且更神奇的是,你看 TA 去反驳去骂,和自己实际上鼓起勇气去做这件事,获得的情绪体验是类似的。


所以,如果你发现大家因为某种群体规范,而无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如果打破这种规范,就容易得到支持,成为“行动领袖”。


5. 想做某件事,但迫于外部形象


很多事情,我们一直想做,但迫于觉得没面子,最终没有做。如果有人放弃了这些外部形象,真正去做了,我们就容易产生支持和崇拜。


比如,很多人想展示真实的自己(例如素颜),但迫于形象,却很少去做。这个时候能放弃形象,真正去做,就容易得到支持,成为“行动领袖”。


     澳大利亚的一个网红 Essena o’neill 就是这样,她本来在 ins 上有 57W 粉丝,整天秀美好生活美丽外表。但突然有一天,她认为这些“秀生活”的都太虚假了,于是打算放弃,开始素颜出镜,分享真实的生活。结果得到了大量的支持、赞赏和崇拜。


所以,你可以去发现:有哪些事情,是我们一直想做的,但迫于形象没有去做的?


如果别人迫于形象不好意思一个人去看电影(意味着社交糟糕),那你就一个人去看电影。如果别人迫于形象不好意思买廉价的衣服,那你就买廉价而简单的衣服,追求真实的自我。当年的“凡客体”就是这么做的。


当你这么做之后,就更加容易收获支持。


┏            ┓

结 语

┗            ┛

如果无法成为“关键意见领袖”,那么不妨成为“关键行动领袖”。


获得支持,一定不是因为你大量的走穴演讲,而是因为你做了哪些别人一直想做但没有做的事情:


     想做某件事,但迫于长期目标

     想做某件事,但迫于行动成本

     想做某件事,但迫于自我设限

     想做某件事,但迫于群体规范

     想做某件事,但迫于外部形象

说明:本文所定义的偶像,是“因为对行为的崇拜和支持”而产生的偶像,而因为大众喜欢颜值、喜欢某个作品而火的明星,不在讨论范围内。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石家庄站 sj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