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国企,提倡主人翁意识。希望员工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像主人一样爱护家里的一草一木,关心企业的方方面面。
现在的很多民企,很多喜欢用到“家人”这个词,尤其是作为老板,作为领导,在提及员工时每天挂在嘴边的话是“亲爱的某某家人……”。
无论是主人,还是家人,提出者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希望自己的员工像家人一样,爱这个公司,爱这个团队。当公司里出现事情之后,每个人能够挺身而出,去解决客户的问题,去配合旁部门的需求,为公司节省每一分钱,为公司多争取一分利润。总之一句话,为领导分忧,为公司解难。
然而,效果如何?
先来看国企的主人翁意识。改革开放三十年,国企给我们放了一部电影,名字叫《一声叹息》。占据着垄断地位的,以共和国长子的身份攫取着超额的利润,几大行,两桶油,分分合合的运营商,莫不如此。然而,一旦进入纯粹的竞争领域,几乎没有一个不是一败涂地。而中石化天价茅台事件,倒是真实的体现了主人翁精神的落地——你不是说我是主人吗?主人用家里的钱买点茅台,买点洋酒,又算什么事?当成自己的钱了,花多花少,主人说了算。其实,对于中石化,家大业大,几百万买点酒,上千万装个吊灯,也算不得什么事。主人,得有主人的面子吧!只是,不知道前面所说的主人翁意识,是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是的话,似乎也不需要大力提倡,只要不加约束,花钱,捞钱,谁都会很积极的吧?
再来看民企的“家人”。照理说,老板把员工当成家人,老板自然是家长,是爸爸妈妈。中国人大多宠爱后代。父母有点好吃的,自己绝对舍不得吃,总要等出门在外的孩儿们回家时,颠儿颠儿的拿出来,看孩子们吃的高兴,自己也就高兴了。全不想自己每天粗茶淡饭的是不是太亏了。而很多喊着家人的领导们却似乎不是这样。往往是口头的爱给了员工,白花花的银子却进了自己的口袋。自己名车豪宅,员工衣食无着。
——哪有如此的家长?
这种情况下,员工对公司这个家,又能爱的了多久?难怪乎人来人往,人去楼空。
最近研究股权激励,发现几乎所有优秀的公司,从来不说“主人翁”,“家人”这些“可爱”的词汇,却成就员工无数。比如马云和阿里巴巴,比如任正非和华为,比如柳传志和联想,创始人所占股份竟然寥寥无几,但却造就一批批的百万,千万,亿万富翁。
当然,我承认,人是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的,但要在解决最基本的问题之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至今仍然是最系统的激励逻辑。可惜,很多企业家只学习了一半。其结果,就是员工会有打鸡血似的兴奋,却没有“家人”般的幸福。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家直销公司反而道出了真谛——用利益的杠杆来撬动人的真善美。
对于企业来说,以金钱为代表的利益,才是所有成员之间共同的血液。血没了,人就没了。人没了,家也就没了。
一个企业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以自己的努力成就无数员工,而不是用员工的努力来成就自己。股权、期权的作用,是让每一个人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邓小平一个包产到户,让那么多大道理黯然失色。
其中原因,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