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靖笙,张靖笙讲师,张靖笙联系方式,张靖笙培训师-【讲师网】
张靖笙 2019年度中国50强讲师
数字化转型、大数据、工业4.0、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区块链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张靖笙:论知识传播者之突破我执
2017-02-05 2755

知识传播者的定义

     今天靖笙所谈论的知识传播者是指在人际沟通中的信息发送方,希望把自己传播的知识性信息能达到影响对方的思想、观点、认识甚至于行为的目的,靖笙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进行沟通的信息发送方归入本文所说的知识传播者范畴。很多常见的社会人际沟通中存在知识传播者角色,例如父母教育子女、老师培养学生、领导感化下属、下级劝谏上级、讲师培训学员、销售说服顾客,顾问引导业主、组织者发动群众等等的前者在沟通中希望把一些知识性的信息传播给后者,前者就可以归入本文所谈论的知识传播者。虽然这样的知识传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今天靖笙讨论只限于知识传播活动中的信息发送方角色定义,不扩展到其他各种社会地位、职业、职位等角色概念。

       这篇文章的论述也是源于靖笙对自我剖析而得到的体会,希望通过理性的自我剖析总结出一些经验,通过分享来帮助其他的知识传播者有效识别这些常见的负面心理和其负面影响,并且探讨如何克服这些心理和负面影响,让知识的传播活动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知识传播特征和传播者角色分析

      为了有效区分知识传播和其他人际沟通活动,首先要分析知识传播的特征和传播者其中扮演的角色,靖笙认为,知识传播活动要满足以下几点必要条件:

    1.沟通中传播的信息内容符合知识特征,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判断知识的真伪有客观的标准,而非传播者主观的立场;

    2.传播者除了是沟通中的知识输出方,还是所传播的知识内容的主导方,这种主导可以体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传播者拥有而对方没有且需要的这些知识内容及其理解, 另外一种对于这些内容传播者拥有比对方更高的话语地位,这样在知识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对所传导的知识拥有比对方更高的话语权和解释权,这种知识不对称是知识传播者角色得以确立的前提;

    3.沟通具有明确的传播知识的动机,这种动机可以具体解释为,知识传播者希望用传导的知识内容影响对方的思想、观点、认识甚至于行为,这种动机可以具体表现成下面几种情况,一种是希望对方全盘接收和复制记忆这些内容,这种情况可称为灌输;一种是希望对方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而形成传导者认可的见解和观点,这种情况可称为启发;一种是希望对方后续可以做出符合传播者价值目标的事情,这种情况可称为激发。此三者同出而异行,传播者有明确传播知识的动机是成为此角色的必要特征;

    4.以上三点必要条件是知识传播的内因,传播者为了达到其传播知识的目的,还要配套传播知识的过程做一些其他安排,这些安排包括沟通前的准备,沟通过程的组织,沟通后的总结和跟进以加强对受众影响的转化率,还要抓住有效时机和利用有利的环境、沟通对象的配合等等外部条件。

     

分析传播者常见的我执心理

      无需违言,当听众认可和接受自己说的话,每位讲者都会心情愉悦、倍感欣慰,这源于我们内心中被认同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在人性的角度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知识传播者过于执着听众对自己角色或输出的知识内容的绝对认同,这就是靖笙所要分析的知识传播者我执的心理现象,知识传导者的我执心理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好为人师”型心理,当一个人很迷恋知识传播者这种角色标签带来的满足感,进而习惯性地把这种角色标签泛化到所有的人际交往之中的时候,无论遇到何时何地何事何人,把与所有人沟通活动都看成是自己说教的一次机会,努力向别人呈现自己智慧高明的心理倾向;

      2.”蔽帚自珍“型心理,这种“蔽帚自珍”型心理让知识传播者过于维护自己对所传播知识的解释的正确性,无条件地坚持自己所解释的知识内容的肯定是对的,仿佛自己在布道中每句话都是真理,容不得听众对其陈述的内容的质疑和反对,一旦遇到听众不同声音, 就想方设法维护自己的正确性和争夺话语权,造成知识传播活动变异成了一言堂;

      3.“知识优越“型心理,传播者内心有高人一筹的智慧优越感,内心存有轻视对方无知和愚昧的想法,特别重视自己在这方面的尊严和威信,进而很容易表现出傲慢和偏见;

      4.“以权压服“型心理,传导者利用自己更高的地位或者话语权,容纳不了不同的学术观点,要求对方思想上和自己的观点高度一致,否则就觉得是背叛或者僭越。

        我们分析上面知识传播者中我执心理的成因,其根本原因还是出自人性中”有我“的私欲,知识传播者“有我”的私欲有三种类型:一是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过于自大;二是把自己所言看得过于正确-----过于自负;三是动机不够干净----过于自私,这种动机不够干净是指传播者谋求其他利益的动机高于传播知识,这体现在当两者出现不可调和矛盾时候的往往会首选其他利益,进而让知识传播活动名不副实,弄虚作假。


知识传播者我执的危害

        我们说,正是我执心理和私欲的作怪让本来愉快的、光明正大的的知识传播活动变了味,蒙上了阴影和污点,下面从影响文明进步的层面谈谈其两方面危害。        

        其一是可能由于传播者的负面情绪破坏了学习的良好氛围,“我执"的人性私欲是现实生活中怨恨恼怒烦等负面情绪的根源,而这些负面情绪是很容易产生而难以克服的,如果我们在知识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能消除和克制内心中这些负面情绪,有可能破坏了过程中良好的气氛,也就阻碍了知识传播活动给双方带来的对学习和探索的愉悦感受,当知识传播活动因此让学习体验由快乐变成了痛苦,再崇高的理由都会显得功利和苍白。

         其二是很可能破坏了知识传播中皈依真理的原则,知识能成为人类文明的财富是因为体现了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因此知识传播应该秉承皈依真理的原则,这样才是造福人类文明。可是如果传播者怀着一些不良心理和念头来开展这个活动,为了私利而放弃坚持真理的正义立场,则其知识传播的过程也必然掺杂了主观上不良的内容而蒙上阴影 ,起不到推动文明进步的正面意义,甚至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的残酷宗教冲突、学派压迫等等反文明现象。

      我们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克服这些负面心理,有可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不好的后果,这是需要知识工作者所特别注意的。


克服我执利益他人成就超我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和价值多元化时代,可以说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责任外,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有很多各种机会扮演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而价值多元化也需要对不同的观点有更开放和包容的心胸,面对新的时代要求,我们都需要秉承互相尊重和多方共赢的价值观来开展传播知识的活动,而上文所分析的知识传播者我执心理很明显和这种新时代的价值观是相悖的,所以注意克服我执心理和其影响不但是担任知识传播者必须的人品修养,也具有很现实的时代意义。

         首先,所有正派的知识传播者必须在动机层面提防私心过度和我执心理。作为更有影响力的人,知识传播者更不能蒙蔽良知,知识有两面性,为恶为善先凭传播者的动机,君子爱财只要取之有道,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传播知识而实现一些商业上的正当利益和劳动回报也并不是邪恶的事情,我们说知识传播者动机上的良知就是对于知识传播始终不能离开利他心,这也和互联网时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赢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没有利他心的知识传播可以说在动机上是不干净的,甚至社会上一些出现伪大师、伪科学、伪专业、伪精英现象,打着传播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名义掩盖其谋求不正当利益的动机,则我执心理也将必然更加明显,比如会在表面对其身份和宣扬内容进行过度的抬高,不惜弄虚作假布置一些俗称“洗脑”的骗局,这些是应该为所有正派的有识之士所不齿的。

          其次,正确对待所传播的知识内容的局限性,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来自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是经验的固化形式,具有局限性是必然的,所以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也必然要不断发展才有作用。当代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建构主义这种观点是比较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的,学无止境,自满者则必短视,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应该时刻记着满招损、谦受益,应该抱着终生学习的理念,对于自己所传播的知识首先要抱着不断反省质疑和学习的态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蔽帚自珍“型的我执心理很容易表现为对所持知识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不但无助于自己的认识水平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对于教育从业者来说还会影响更多的后学。

          再次,知识的不对称不能成为傲慢和偏见的理由,知识传播者必须要消除我执心理所带来傲慢与偏见,为了坚持知识传播的正义性就必须遵循人人平等的人文关怀,我们要认识到,知识传播活动和受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构会有高度的交织关系,对此三观形成的隐形影响是非常深远和广大的,而傲慢和偏见是很容易传染的,这种风气的形成会给社会和谐带来巨大的后患,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和克服这样的我执心理倾向。

          最后, 我们都要客观地认识到,每个人对“有我”的执着都是源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部分,而恰恰这种根深蒂固的人性是我们获得自我成长的障碍。根据佛洛依德心理学中关于超我理论的解释,生命中的心理历程从自我到超我,其实是每个人类个体生命成长的必由之路。随着个体人生经验的积累,个体心理在内容上经历了由空洞到充实、由自然性到社会性的转变过程。个体心识从一个十分渺小的自然物,逐渐地转变为容纳了包括原始自然、人化自然和社群在内的所有的对象世界。这样个人的内心就与世界等同起来,一致起来。这个时候他(或者她)已经不是代表他自己说话,更不是代表他(或者她)的某个时段(比如他三岁时候的某一天)说话,他容纳的对象世界越广泛,他也就与整个世界越接近,他就有可能变成一个“世界公民”,他就会为更广泛的世界代言,他也就有更加宽广的胸怀,这样他的内心就因为拥有了超越自身生命局限的情怀而获得更高层次的满足。

         知识传承是文明传承和发展的基础,这应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使命。当我们由于各种机缘而扮演知识传播者角色的时候,不能忘记我们每个人都对人类文明进步承担了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明白从事知识传播活动不仅仅是为自己代言,而是为更广泛的世界代言,必须用无我的态度不断超越自我的局限,最终才能真正成就更好的自我。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石家庄站 sj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