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增长后,面临巨大的经济发展瓶颈,中国各行各业也面临巨大的发展瓶颈,那么各行各业如何转型升级再造辉煌?只有运用金融工具,通过金融创新才能抓住新的时代机遇。从现在开始中国的各行各业都要补上金融的短板,通过向本行业的上游或者下游以及横向纵向去开拓本行业新的增长点,提高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打造成行业大品牌。宏皓教授作为中国划时代的金融大师,经过2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找到了通过金融创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解决问题方法,能帮企业解决盈利能力低下和竞争力低等一切企业发展难题,是中国唯一能帮企业落地解决问题的金融大师。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步从计划经济过渡演变深入到市场经济,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今天乃至以后,我们民族要发展,必须融入世界商品经济秩序和交易体系里面,那么掌握世界商品经济、商业经营、企业经营的系统知识和理论,并创造中华民族的跨国企业和世界经营体系、品牌输出体系、资金输出互动投资体系等就需要我们更多企业家、企业主深入学习。
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大量的产能过剩导致了这些企业都再也没有竞争力,慢慢淘汰,在这一轮大浪淘沙中的优胜者一定是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下的新的成长机遇才能转型突破。不论是总裁班,还是企业内训、公开课,都必须让所有企业家了解下个3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机遇在哪里,如何应对才能突破重围,分到一块“蛋糕”。
中国投融资管理实战导师——宏皓,百年一遇的金融大师,中国划时代的金融学家,提出了用金融创新开创中国投融资管理的先河。是中国目前首位指导各地政府、银行、企业用金融创新搭建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实现转型升级的金融实战专家。
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
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专业且权威的专家进行把脉。企业家需要提高企业公司管理的理论知识,不应仅仅只是停留在思考如何赚钱,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正确定位才能够在新经济浪潮中创新创利。宏皓教授的王牌课程是《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资本运作及投融资管理》,这个课题很务实,并且宏观微观兼具,宏皓教授能够挖掘出学员的潜在需求点,打破以往培训班的固有模式,发挥创新能动性。
宏皓教授作为中国划时代的金融大师,经过2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找到了通过金融创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解决问题方法,能帮企业解决盈利能力低下和竞争力低等一切企业发展难题,是中国唯一能帮企业落地解决问题的金融大师。宏皓教授在中国的金融市场奋战二十多年,从学者到投资大师宏皓教授经历过金融市场的起起落落,练就了卓越的胆识和睿智的眼光。二十多年一路走来,以其稳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造福于企业,为企业解决具体的问题,每年要去上百个城市与数百名企业家面对面答疑解惑。
例如,2014年3月1--2日,由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协会主办的地产、工程企业融资辅导班由著名金融学家、房地产转型升级唯一实战专家宏皓讲授《房地产及工程企业融资方法与投融资管理》,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在房地产转型升级导师宏皓教授的讲解中,让房地产企业了解到通过金融创新手段解决房地产转型升级的决策性方略和可落地性的创新融资渠道实施策略。
2015年3月27日,宏皓教授受邀给成都新希望房地产公司讲授《房地产企业融资方法与投融资管理》,课程详细讲解了投融资的创新方法以及房地产企业如何转型升级的方法,如何运用产业基金的运作流程,对房地产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落地的实施策略。
2015年11月23日金融学家宏皓为贵州黔西南州政府讲授《用金融创新推进精准扶贫》、2015年12月19-20日金融学家宏皓为厦门大学总裁班讲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投融资管理策略》2016年4月13日金融学家宏皓给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讲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投融资管理策略》
宏皓教授致力于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创新的实战事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管理课程范畴,而是从更新的理念、更高的高度来探讨中国企业的创新与发展问题。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也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无论是在立足于开拓国内市场,还是要跻身于国际市场,企业都面临着信息变革、战略转型与继续成长的挑战;而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也同样面临着自身发展的瓶颈、内外部环境的变迁等一系列潜在问题和不确定因素,过去积累的管理理念与实战经验,甚至价值观都在经受着新的考验。
“创新”已成为中国企业的一个关键词,宏皓教授致力于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创新的实战事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管理课程范畴,而是从更新的理念、更高的高度来探讨中国企业的创新与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