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创新而持久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weph﹒Alois﹒Schumpeter)于1912年首次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创新理论受到人们重视,企业期望找到没有出现过的新组合。但创新并不是在受到重视后才开始,而是一直存在,因为这是企业继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生物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则,在市场中一样适用,只有适应市场的企业才能生存。今天成绩斐然的企业,明天可能就会宣告破产,因为环境总是不断变化,今天成功的经验在明天可能就会过时。为了不被市场淘汰,企业只有不断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变化,这个改变的过程就是创新。所以,不管企业有没有意识到创新,但它在为生存而努力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开始了创新活动。
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经营国际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使全世界的竞争者从来没有如此接近过。由于经济开放,没有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可以与外隔绝,所有的竞争几乎都可看作国际竞争,要么是国内企业走出国门与外国企业竞争,要么是外国企业走入国门与国内企业竞争。竞争已经全球化,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企业必须面临更多更强的竞争者。一切止步不前的、发展缓慢的企业,都无法跟上不断追求创新发展的同行,最终淹没在残酷的商海之中。这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速度慢于平均水平就是落后。
立足市场必须有竞争力,也许一次偶然的成功可获得令同行称羡的竞争力,而在市场中叱咤风云。但是没有永恒的竞争力,它随时都会面临被超越的危险。20世纪80年代的卓越企业,到了90年代就有1/3销声匿迹,这些企业曾取得了成功,但是没有保持成功。而在全球,一样有很多的百年企业,它们能屹立百年不衰,说明成功是可以持久,而持久的源泉就是创新。百年企业发展的历史,也是百年企业不断创新的历史。百年企业一般都曾因为某种特质而产生了某段时间的辉煌,这种特质可能是产品,可能是技术,还可能是很多其它因素。但是百年企业并不是一直凭着这种特质发展,而是发生了多次创新,有些创新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创新则是悄然无声的。再回首看看那些早期让百年企业骄傲一时的特质,要么发生了巨大变化,要么已消失。同样都是具有某种成功特质的企业,一些固守特质的企业消失了,而一些改变特质的企业却依旧存在。
只要不打算关门的企业,都在考虑如何持续发展。企业的持续发展不仅是能在特定环境下发展,还能在变化的环境下发展;不仅能在短期发展,更能在长期发展。所以,企业的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适应可以指跟随市场发展,也可以指引领市场发展。在企业的持续发展战略中,创新处于核心地位,因而创新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重要途径。
19世纪中叶,瑞士因为许多母亲缺奶,导致五分之一的婴儿死亡。亨利·内斯特尔为此研制出一种育儿用乳制品,并在1867年创建“亨利·内斯持尔”工厂,雀巢从此诞生。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上,雀巢也曾遇到过严重的危机,最终通过创新渡过难关,成为今天响誉全球的著名品牌。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世界食品工业竞争日益激烈,雀巢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缺乏创新,渐渐失去竞争力。在传统的欧洲市场上,雀巢的主打产品早已达到饱和状态;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销售额出现衰减。美国实验公司推出即溶咖啡快速抢占市场,雀巢咖啡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下降到百分之三。雀巢没有及时采取反击,直到一年后才推出一个新品种,结果不但没有挽回市场,销售利润还不够付广告费。在雀巢危机时刻,赫尔穆·莫彻尔被调到瑞士韦维雀巢总部任公司总经理,在进行一系列重要变革之后,雀巢再度焕发活力。莫彻尔认为食品工业是增长性非常快的行业,雀巢对变化的迟钝反应是无法继续生存的,因而推出了新的发展战略。首先是产品创新,相继开发出许多营养、卫生、安全的产品,例如针对从出生到六个月的婴儿推出力多精婴儿奶粉和能恩奶粉,针对六个月以上的婴儿推出纯谷类或含谷类系列辅助食品。甚至在发现人们爱喝蒸馏咖啡后,还专门发明了可在家里自己烧蒸馏咖啡的雀巢蒸馏壶,产品大受欢迎。其次是定位创新,将一些咖啡定位为高级礼品咖啡。在日本,雀巢咖啡成为高贵的礼品,盛在高级器皿中,现身于各类宴会。再次是产业创新,开拓其它食品领域。雀巢发现速冻食品前景可观,在法国推出“芬达斯”系列冷冻食品,在英国推出精致昂贵的“列克兴”牌速冻餐,立即占据了大片市场。发现西方人爱养宠物,便开发“宠物”食品,现在雀巢的“宠物”食品已占到世界市场的75%。
通过一系列的创新,雀巢现在经营的食品品种已超过3000种,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的食品公司。
墨守陈规的企业不可能成为百年企业,因为没有不变的对手,更没有不变的市场。要在变化的环境中保住地位,就要随变化而变化,动态发展。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不断优化自身,在市场中获得持久的竞争力。
生命因创新而旺盛
传统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市场能达到“最优均衡状态”——即可以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以最低的价格提供最大的产量。但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提出挑战,认为这种均衡反而会限制企业和行业发展,因为没有超额利润用于创新。只要当存在一定的超额利润时,企业才有资金和动力进行创新,才能推动行业向前发展。同时,创新又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再次推动企业进行创新。创新打破了“最优均衡状态”,但又会在更高层次上重新达到均衡,使市场处在“均衡——非均衡——新均衡”的动态发展中。
从行业的发展来看,行业需要创新促进发展;从企业的目的来看,企业需要创新创造超额利润。因此,企业是否获得明显收益,是衡量创新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明显收益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很容易爆发价格战,将企业的利润降到非常低的水平。此时,企业仅能勉强支撑,难以壮大。越是实力雄厚的企业,抗风险能力越强,所以当行业出现清盘时,往往牺牲的是中小企业。要增强实力,最本质的方式就是增加企业收入,这必须摆脱低级的价格竞争,另辟蹊径发展。创新无疑是增加利润的最好途径:第一,创新可以增加产品价值,以高价出售;第二,创新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第三,创新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避免激烈竞争,从而增加利润空间。百年企业是追求创新的执着者,因为创新能带来巨大的收益,并能与一般企业相区别。百年企业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不断地为企业输入新鲜血液。
玖·笛德(Joe ·Tidd)、约翰·本珊特(John ·Bessant)、凯思·帕维特(Keith·Pavitt)是英国著名的三位创新管理学者,他们合作撰写《创新管理》,在书中认为,创新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市场、技术及组织变革,才能提升创新效率。创新过程具有风险,只有少数新技术运用到新产品中,只有少数的新产品获得成功,因而创新不是一劳永逸,还需要持续的科学管理,就是创新管理。创新管理不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独立的一环,而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相关。当企业的创新管理达到较好水平后,可以大大地促进企业创新,进一步优化企业。没有一个企业是完美的,总会有一些缺陷,将来还会出现新的缺陷,所以必须不断地完善企业。创新管理就是一个帮助企业不断完善的手段,增强企业体质。
用相同的方法做相同的事,永远不会有大的成就。同行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相互模仿能力强,要从传统模式中创造非凡成绩,可能性几乎为零。企业的竞争优势,很多都是通过创新形成。一个新的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一个新的管理方式,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只要是有用的创新,都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培育竞争优势的机会。企业要想领先,就必须创新,走在别人的前面,获得更多主动权。
计算机行业是发展最快、经营最活跃的行业之一,创建于1911年的IBM公司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在这个行业中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其销量居世界之首。
70年代末起,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在微电子技术领域,所有企业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在之前一直被誉为超优企业的IBM也不例外。电子计算机市场的飞速发展带来了高风险,但由于市场极为可观,吸引了众多资金雄厚的企业不断进入,从而又推动了行业发展。在新的情况下,IBM认识到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开始了一系列关键的领导体制创新。
在1980年至1984年间,IBM的领导体制创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组织创新试点,在公司设立“风险组织”;第二阶段,全面调整和改革总公司的领导组织,形成新的领导体制;第三阶段,调整和改革子公司的领导体制。在前三年,IBM以独立经营单位(IBU)形式或战略经营单位(SBU)形式建立了15个“风险组织”,专门从事开发小型新产品,各自拥有较大的自主权。独立经营单位是IBM的首创,由总公司专门委员会直接领导,总公司除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审议其发展方向外,不干涉独立经营单位的其它任何活动。独立经营单位又被称为“企业内企业”,拥有小企业的经营灵活性,又有大企业的经营实力,具有双重优势。在小型机和微型机等急剧发展的高新领域,IBM不断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这种模式被用于开发个人电脑,让IBM仅用11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其它公司需要四年才能完成的研发到生产的全过程。在1983年,IBM重点对最高决策层、总管理层和战略领导体制进行创新。将原来仅由董事长、总裁两人组成的企业办公室和作为协议机构的经营会议合并改组为企业管理办公室,增加更多的人员参与最高决策,发挥集体决策的优势。建立由董事长、总裁、副董事长和2名常务副总裁组成的政策委员会,负责长期决策;建立由一名常务副总裁负责的事业营运常委员会,负责短期决策。分四级改变组织结构,按专业化原增减、合并或调整下属事业部,突出信息和通讯事业部的重要地位。
通过一系列创新,IBM形成了分权与集权相结合、灵活与高效要结合的组织结构,这些变革都在IBM历史上不曾出现过。IBM新的领导体制适应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高科技行业发展要求,从而打败了当时的众多强敌。
但由于计算机行业太过于变动,IBM在1992年竟出现了50亿美元的巨大亏损,成了一家大多数出色经理人不愿接管的企业。郭士纳是个计算机业的外行,但他通过对IBM再次进行一系列重要变革,仅在两年就消除了所有亏损,使IBM重新成为计算机业的超级集团,这令所有业内人士吃惊。然而从另一人角度看,这又是毫不奇怪的,因为越是外行越具有创新思想,他不会受到固有模式束缚。
没有不变的环境,更没有不变的地位。像IBM一样的超级企业还有很多,它们都曾有过陷入困境的经历,但最终通过创新渡过难关。企业曾取得成功的优势都很容易成为过去,只有不断分析环境、审视自身,才能保持和增强现有的优势,这就要求企业摆脱旧约束,不断创新。
无论是多么优秀的企业,只要它停止创新,就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无论多么卓越的企业,只要它缺乏创新,就会走向衰竭。
追随创新
可以根据企业对待创新的态度将创新分为两大类,即消极防御型创新与积极进攻型创新。只要企业想在行业中生存,就不得不持续创新,但态度不同,最终决定了企业在行业中的角色。
社会大环境的变动,会对行业提出新的要求,甚至会引起行业的衰退和终止。但这并不是决定企业生死的理由,仍然有许多企业在新的行业生机勃勃,这些新的行业大多是在原有行业上发展起来,因为旧行业消失意味着有新行业取代。甚至还有一些企业,是在与过去经营完全不相关的行业发展。说明大环境的变动会引起企业变动,但不是企业命运的决定因素。要继续生存的企业,就不得不进行创新,必须跟上行业的变化。
即使行业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企业也得不到片刻安宁。企业要面临诸多竞争者,这些竞争者可能是现有的,可能是潜在的,还有可能是替代的。现有竞争者是最直接、最危险的竞争者,只要对手出现一个新的举措,就会立刻危及到其它企业。如果对手采取新的营销策略,企业就不得不跟进,A改变广告宣传点、改变促销活动、改变产品外观,B也会随之改变,因为顾客很容易受到新事物的影响。如果对手采取新的技术,企业就更要跟进,因为技术的改变会引起一系列重大变革,甚至引起行业的变动。潜在竞争者是难防范的,它们可能是其它领域的优秀企业,也可能是持币还没开始经营的观望者。这些竞争者根本无法预测,可以说只要有足够的资金,谁都是潜在竞争者。当行业存在超额利润时,就会吸引新企业进入,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企业只能关注刚进入行业的企业,不断根据需要优化自身,防止被后来者超越。替代竞争者的影响最大,替代产品可能是现有的,比如飞机与火车,只要飞机票降价,火车公司就会大感头疼;替代产品也可能是新出现的,比如彩色电视机和黑白电视机,彩电的出现,无疑最终会取代黑白电视机。替代竞争者的变化会波及到企业,如果不采取措施,则暂时的、局部的替代会最终变成永久的、完全的替代。在众多竞争者影响下,企业不得不保持高度警惕,及时适应新的变化。如果企业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创新,那顶多是消极防御型创新,只是被动地对变化做出反应。
追随创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企业生命周期,顶多是一剂延长寿命的药方,但绝不是长生不老的仙方。走在别人身后,不可能看到整个风景,只是盲从地跟随前行者去享用发现的果子。当来者越来越多时,果子终究会被采尽,此时又不得不跟上前行者去吃他们剩下的其它果子。追随者不知道前面有什么果子,也不知道还剩多少果子。而前行者吃的果子最多最新鲜,体力也越来越好、胃口也越来越大,最后可能只剩下为数不多的烂果子让后来者分抢。而可怜的后来者不但要拚个你死我活,而且还吃不饱,最终饿死在追随的路上。
吉尔伯特凭借他在玩具方面的丰富想象力,在1909年创立了米斯脱制造公司,该公司就是后来因产品质量优良而受到人们敬佩的A.C.吉尔伯特公司。
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玩具制造商也越来越多,玩具市场出现了新的变化。但是当吉尔伯特公司的销售额从50年代顶峰开始逐年下降时,仍没有认识到这些新的变化。桌面自动玩具赛车在60年代开始畅销,但是吉尔伯特公司并没有意识到新的市场需要,作为一家大型玩具厂商,却没有相应的反应。直到玩具赛车非常畅销时,吉尔伯特公司才匆忙跟进。但是玩具赛车市场上的领先者早已完善了设计、提高了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相比之下,吉尔伯特公司的玩具赛车设计不合理、质量低劣、价格昂贵。虽然吉尔伯特跟进了新市场,但是已处于劣势,它的玩具赛车在1965年遭到不断退货,公司变得极为被动。
吉尔伯特公司的产品在几十年间没有什么变化,再好的玩具也丧失了吸引力。陷入困境的吉尔伯特公司终于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一下增加了50多个新品种,创下了公司的最高纪录,其中还有第一次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玩具。可是这种跟进战略太仓促,粗制滥造的产品在玩具市场上没有任何优势,还损坏了多年辛辛苦苦塑造的高水平智能玩具制造商形象。
多年来,吉尔伯特原本一直是“值得尊敬的玩具制造商”,但是由于对新变化缺乏认识,直到新变化对公司构成威胁时,才勉强跟进创新产品,使公司陷入被动地位。在做了一番苦苦挣扎后,A.C.吉尔伯特公司终于在经营了58年后,走到了尽头。
如果企业到了不得不变革时才变革,是非常危险的,以其说是醒悟,不如说是垂死挣扎。如果企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彻底的追随者,也许不会出现突然的危机,甚至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可获得发展,但它失败的命运无法改变。如果企业已经非常成功地活了很多年,但只要停止创新,也难脱被对手超越的厄运,不进则退,最终告别耀眼的舞台。
领导创新
想有所作为的企业一定不会只是消极的、防御性的创新,因为消极会磨掉创新的激情,防御后永落人后。
如果整个行业都没有创新,那最高水平将永远停在现在最佳企业的水平,其它企业所做的就是努力模仿最佳企业。无论是多么优秀的模仿者,它最好的表现就是无限地接近最佳企业,甚至等于最佳企业,但它将永远地遗憾无法超越,因为没有任何新的优势诞生。如果行业真的没有创新,那行业的最佳表现也就是出现了很多的“最佳企业”,行业的规模会比现在更大,但是行业不会有质变,也会永远地遗憾停在某一比现在较优的水平。不没创新,世界有如凝固,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都在某一较优水平停止,而不再有进步。
创新是极为重要的,一旦被激活,行业内部会出现此起彼伏的跳跃,行业整体也会出现无规律的跳跃。企业为了生存,会不停地追随其它企业创新,但它永远都是追随者。市场非常偏心,对第一有不可动摇的偏爱。第一个推出某个新产品的企业,会被认为是该产品的领先者;第一个采取某种新营销策略的企业,会吸引消费者,而后面采用同一营销策略的企业就难以达到第一次采用的较果,甚至会让消费者厌烦。第一个采取新技术降低成本的企业,可以获得高利润,而后面再采取这种技术的企业只能获得逐渐降低的利润。无论是哪种创新成果,随着使用者的增多,它所带来的单个收益会逐渐缩小。如果行业中的每个企业都采用了这种创新成果,并经过理想的市场竞争后,这一创新成果带来的超额利润将为零。最大的获利者,就是第一个使用者。所以任何优秀的企业都希望领导创新,成为最大的获利者。获得的利润越高,可用于进行下一轮创新的资金越多,从而实现良性循环。从这方面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感叹“企业越大越好做,企业越小越难办”。
成功的百年企业不会让人觉得过时,反而会引领行业潮流。几乎在各个行业都可发现,企业的实力与企业的寿命有一定相关性,因为越是生命长的企业越是重视发展机会,总是在寻找各种可能的创新。在主观上,这些企业是积极的,保持着高昂的创新激情,抓住机遇,领导创新。从统计学的观点看,机会是随机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对每个企业是公平的,但有的企业紧紧抓住机会,有的企业却在不知不觉中任其溜走。只有创新意识强的企业,才能够实现创新;只有保持创新意识的企业,才能不断创新。在客观上,这些企业具有进攻性。不管企业创新的初衷是什么,但是它的创新就是对其它竞争者的威胁,一次创新就是一次进攻。创新会打破平衡,向传统挑战,如果创新的成效显而易见,那所有的企业都不得不匆忙应战。卓越的企业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在于它们不留给对手超越的机会,引领创新,让对手疲于应付。
英特尔公司是世界半导体生产企业中的超级领先者,以设计和制造先进的大规模半导体集成电路零部件以及采用这些零部件的计算机系统为主要业务,在公司成立近40年之后,仍在以加速度增长。不但销售额、利润额、总资产均全面增长,而且利润增长大于销售收入增长,说明企业的增长不仅是规模扩大的结果,更是创新的结果。
1988年是英特尔的发展转折点,提出了“跻身新电脑核心,成为产业领导者”的发展目标,明确了英特尔此后采取的发展战略,并从两个方面实施。
第一,占领制高点,抢占先机,先发制人。上世纪80年代末,英特尔高薪聘请一批著名电子专家组成“超前决策智囊团”,专门预测和研究90年代初的世界半导体市场,其成果报告是:计算机将加速微型化。作为电脑先进技术关键的CPU,其性能必须大大提高,英特尔及时投资30亿美元专门加速研制微型的高性能芯片。1994年,英特尔开始生产网络产品,精力主要集中在作为网络最基本组成部分的工作组,成功地领导工作组网络市场发展。仅一年时间,就占领了44%的网卡市场,成为世界第二大网卡生产商。
第二,争做产业标准的建设者。电脑业是高度专业化分工行业,产品要有市场,必须先获得其他软硬件制造商的支持。1991年,英特尔同时开发第五、第六代芯片,此后以两代芯片为核心的产品系列以闪电般地速度进入市场,成为行业领先者。现已成为新型个人电脑的主流,甚至许多电脑使用者拒绝用非Intel-Pentium的电脑,导致对手们纷纷以此为标准开发产品。
英特尔是世界上最大的个人电脑微处理器供应厂家,在信息技术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于英特尔处于领先地位,其他业内企业不得不追随英特尔开发产品。曾有业内人士戏称:企业界的PC厂商都在为英特尔“打工”。
行业领先者必须要能领导创新,否则随时会被其他对手赶超。杰出的企业不只是在今天杰出,还能在明天继续杰出,其根本保证就是不断创新。只有当企业采取积极进攻型创新时,才能实现突破,才有可能领导创新。只有能领导创新的企业,才能走在行业前列。
创新其实不难
在这,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也许你会多多少少认为有些过时,因为你听到的次数太多,但我还是想提一下,就是——who moved my cheese。我也听了很多次,第一次是听一个公司的总经理说,他是从清华大学毕业的MBA,当时我很惊诧他会告诉我这个简单的小故事,主要是惊诧他颇有感悟的神情。后来又听几个学者和朋友提过,也在网上看了好几个版本,每次似乎都有不同的感受。后来我试着把这个故事告诉八岁的侄儿,他的反应是——这个故事太简单,不好听。我的惊诧越来越大,一是惊诧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可以如此流行,二是真正惊诧当今的人们缺少了一种精神(这是故事流行的真正原因)。《谁动了我的奶酪》主要是告诉人们——不要害怕改变,如果人们已经具有这种精神,那在此,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要害怕改变、勇于创新。
创新其实不难,能否创新在于——你是否准备好去创新。
绝大多数企业都采取追随创新的战略,其理由是创新太难。事实上,这些企业很有可能混淆了创新与发明的概念。发明是一种创新,但创新决不仅仅是发明。发明需要创造出新的事物或方法,或者说,需要创造出以前不存在的事物或方法。创新则不同,创新可能是创造出新的事物或方法,可能是在原有事物或方法上改善,甚至可能是将原有的几种事物或方法简单的组合。由此看来,不是每个人都可当发明家,但每个人都可以作创新者。
有些事情是非常简单的,就在于你有没有想到。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革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以集装箱为例,搬运过程变为将卡车车身御下,直接放到货船上,这个过程没有多少新技术,但确实是一项创新,大大提高了远洋运输的效率。这项创新非常简单,任何没有专业背景的人都可以想到,看来创新并不难。过去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次御货,但这么简单的方法却没有人想到,看来可以创新的机会还有很多。
企业的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只要有创新精神和好的创新机制,就可以推动创新。
创新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结果未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个前怕狼后怕虎的企业家不可能有创新,因为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小心谨慎,稍微有一点变动,就会引起极大不安,最终企业的经营只能墨守陈规。所以当今的企业家都应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敢于挑战未知、勇于创新。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非常相关,创业精神越强,创新精神越强。熊彼特认为,创业精神代表着一种适应市场挑战、不断进行创新活动的品质,这些品质包括追求利润、勤奋工作、敬业精神、竞争欲望、与市场经济原则匹配的伦理道德体系。创业精神将企业家与一般人区别开,企业家是增进社会福利、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承担者。但是创业精神并非是企业家特有,员工也可以有创业精神,愿意与企业一起创造业绩。所以,创新管理要鼓励全体员工与企业家一起增进创业精神。当整个企业的创业精神饱满时,企业的创新精神自然也会高涨,倡导全体员工勇于创新。
企业创新活动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机制来支持和推动,就是需要有相应的企业创新机制。企业创新机制是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能和相应运行方式,由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发展机制组成。创新动力机制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和作用方式,激励企业和员工创新,推动创新活动。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创新的最大动力是利益,这就要求企业的制度必须创新,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创新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创新管理的组织机构、运行程序和管理制度。好的机制可以通过协调各种资源和各方活动,以保证创新活动有效进行。创新发展机制是在创新效益的驱动下,加强企业储备,寻求企业发展的制度。企业通过内在动力、有效运行、不断发展,三方面相互协调,可以形成持久有效的创新机制系统。
当企业具有创新精神和有效的创新机制时,会惊喜地发现——创新其实不难。
企业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机制,只是企业做好了创新的准备,但是下一步该如何走,还需要选择走什么样的路。
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五个方面:引入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来源;采用新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实现企业的组织更新。随着创新理论的丰富,后来一些学者重新划分创新途径。虽然划分结果有些不同,但几乎所有的学者高度地关注着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
技术创新
企业中的许多创新活动与技术有关,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占有核心地位。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个行业都吸收和创造了新的技术,企业间的技术差距会成倍地扩大企业间的经营差距,技术水平已成为反应企业经营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技术创新存在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但重要的技术创新主要产生于生产过程中。从生产过程的角度分析,可将技术创新分为:材料创新、手段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
材料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材料创新迟早会影响整个技术水平的发展。材料创新的主要方法有:开辟新的材料来源,寻找可替代稀缺材料的材料,发现现有材料的新用途,研制新的材料,改变材料性能等。手段是指用于生产产品的机器设备等物质条件,手段的技术状况是企业生产力水平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标志。手段创新的主要方法有:将原有的科学技术成果用于改造和革新原有的设备,以延长原技术寿命或提高原技术效能;用更先进的手段取代原有的设备,以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工艺包括生产工艺和操作方法,生产工艺是企业生产的总体流程和方法,操作方法是在具体生产环节中的工作方法,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性能。工艺创新的主要方法有:根据新手段的要求,改变生产方法;在原手段基础上,不断改进工艺。产品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所有技术创新成果都可通过产品表现,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核心。产品创新的主要方法有:开发新产品,改造老产品。
技术创新的四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材料创新会引起手段创新,从而引起工艺创新,最后引起产品创新。手段创新会要求工艺创新,工艺创新会促进手段创新,两者共同作用会引起材料创新和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最后一环,但它会反过来要求材料创新、手段创新和工艺创新。四个方面紧密结合,经常会通过其中一种创新引起连锁反应。任何一种创新都可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如果同时采用其中几种,可迅速地产生效果。其实只要是一种创新发生,迟早会引起其它方面的创新,这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中的核心,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中的核心。把产品创新看作是百年企业持续发展的法宝,一点也不过分。在企业漫长的发展史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企业更换了多少代产品,又发展了多少种产品,产品创新史忠实而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发展历程。
“梅赛德斯——奔驰”是世界最具创新能力、最知名的品牌,被誉为“汽车王子”。在全球豪华汽车品牌中,“梅赛德斯——奔驰”稳居首位,近些年还在不断打破销售记录,其汽车正在全世界的大都市里潇洒奔驰。
奔驰公司的创始人卡尔·本茨就是一位著名的发明家,1883年,他带着他发明的四冲程引擎创建了奔驰公司。1886年1月29日,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诞生,仅有三个轮子,车速最快只能达到15公里/小时,但这个不用马拉的车子已改写了人类历史。
梅赛德斯——奔驰公司的另一位重要创始人是格特里布·戴姆勒,也是一名著名的发明家。1883年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运转轻巧的快速内燃发动机,1885年将发动机安装在两轮车上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摩托车,1886年将发动机安装在四轮车上发明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辆汽车。戴姆勒于1890年创建了戴姆勒公司。
两个公司一样优秀,但美国汽车采用流水线作业,对两个公司都构成一定威胁,于是二者在1926年正式合并,世界汽车业的璀璨明星从此诞生。国外习惯称其产品为“梅赛德斯”,而中国更习惯称之为“奔驰”。
梅赛德斯——奔驰公司的口号是“以创新求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汽车制造业的每一次重要关头,公司都屡屡领先。
该公司发明的汽车推进了人类文明,卡尔·本茨提出的“火花塞点火”原理至今还在世界上广泛运用。1928年生产出“纽尔堡460”八缸6座汽车,1938年批量生产著名的“260”型柴油发动机小轿车和当时最快的“540K”型小轿车,1953年发明巨型底盘上的承载式焊接结构进入市场使汽车制造的标准朝美观、安全方向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1973年“梅赛德斯450SEL6.9”凭尖端技术被世界汽车制造业选为“本年最佳汽车”,1984年研制出深受市场欢迎的新型小汽车,此后推出400型、600型和一系列豪华舒适的高级轿车。
不断创新产品,是梅赛德斯——奔驰公司成功的支柱,公司针对不同顾客推出不同车型,针对能源问题、污染问题、安全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受到人们的尊敬。
产品是企业的生命,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决定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产品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也没有竞争力。企业生命期越长,越需要不断更换产品,在产品上创新,及时跟上市场变化的需要。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中的重点,但是缺少材料、手段、工艺等方面的创新,产品创新也不可能实现。
管理创新
一些学者划分出组织创新,一些学者划分出管理创新。提到组织创新的学者较多一些,但管理创新的内容更广泛,它已包括了组织创新,所以在此还是引入管理创新的概念。管理创新是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方面采用新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更好地发挥管理职能。
企业是一个特定的集体,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管理。首先,企业存在有一定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企业的使命。为了完成这个使命,企业又需要制定相应的宗旨、目标、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等等,这些实际上都属于企业计划的内容,只是所属层次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企业的目标必须是员工的共同目标,否则很难统一员工行为以实现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将共同的总目标划分成各个分目标,落实到每个部门、甚至每个人。目标的统领作用不言而喻,但是环境会变,往往出现一个目标还没实现就已变得不重要,或者是实现的目标已失去了意义。总之,目标的作用会随着环境发生变化,此时就需要目标创新,相应的计划体系也需要创新。
管理的目的是发挥集体作用,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集体作用不是简单的个人作用叠加,而是发挥集体的协同作用,产生大于个人作用叠加的效果。因而,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配置资源,使这些资源在恰当的位置发挥恰当的作用。配置资源的第一步是按计划配置资源,第二步就是在整个组织中如何分配。如何分配与组织结构相关,但是没有最佳的组织结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组织结构,必须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如果组织结构不合适,会限制企业发展,但是到什么时候需要变更组织结构,应该怎样变更组织结构,这就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的精神。现在许多优秀的组织结构不是因为有了理论支持才被使用,很多组织结构实际上是先被一些企业尝试成功后才广为流传。首先使用这些组织结构的企业勇于突破过去的框架约束,创造了更适合当时发展需要的结构,并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协同效应。
领导是影响组织或个人的过程,这种影响可通过外界的强制手段实现,也可通过引导员工内心世界实现。具体运用哪种领导方式,与对人的假设有关,X理论、Y理论、Z理论对人的看法有很大差异,分别决定了相应的领导方式。虽然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管理方格理论等经典理论做出了大量分析,并受到人们推崇,但是谁都没有否认过——领导是一种艺术。艺术性的内涵很丰富,最重要的一点,这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所以许多优秀的领导人都有值得称颂的领导方式,这些领导方式在特定的环境下发挥了神奇的作用。如果要追寻到底他们是如果形成这些领导艺术的,那恐怕要分析他们的管理生涯,因为这些都是他们在领导过程中无数次创新的结晶。
控制是保证计划实现的有效手段,通过不断地发现偏差、纠正偏差,以确保活动结果不偏离计划。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都涉及到一些技术和方法,这里面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例如引入信息技术就极大地改善了控制的效率。控制与计划是剪刀的两刃,两者紧密相关,其中一个活动的创新必然会引起另一个活动的创新,所以在企业中,两者的创新往往是相互结合进行的。
皇家荷兰壳牌集团是世界最早成立的几家跨国石油公司之一,于1890年开始经营,现在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垄断集团。壳牌集团的管理模式使之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壳牌模式”也受到管理界的广泛推崇。在世界500强中,壳牌集团的组织结构独一无二,是呈现“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塔尖是两家母公司,接下来是三家控股公司,塔基是各个营运公司,在控股公司与营运公司之间是集团的服务公司。
一家母公司是荷兰的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另一家母公司是英国的壳牌运输贸易有限公司,两家上市公司的地位完全平等,有各自独立的董事会,向各自股东负责。壳牌集团的最高领导机构是由6位董事组成的董事局,他们分别来自两家公司的最高层,共同决定壳牌集团的任何重大问题,共同监督全球的经营状况。
三家控股公司的经营范围遍布全球:英国壳牌石油有限公司的势力范围主要在欧洲;荷兰壳牌石油有限公司的势力范围主要在亚洲,以新加坡和香港为核心;美国壳牌石油有限公司的势力范围主要在美洲大陆。
壳牌集团拥有几百家营运公司,是组织结构中最大的部分,负责各种具体业务。壳牌集团只拥有营运公司部分股份,营运公司拥有相当大的经营自主权,但是营运公司必须遵守壳牌集团的一些准则。
服务公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负责向营运公司或相关公司提供建议和服务,给予营运公司需要的专业性支持,使营运公司在决策时可参考各方面专家的相关评价。壳牌集团的服务公司分为两类:技术导向型和商业导向型,各自的重点不同,提供的服务也不同。营运公司可以得到服务公司提供的有关全球性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趋势及能源供需情况报告,还能得到检查其设备和工作的专家支持。但是壳牌集团绝不违反“地方负责”原则,服务公司可以提出各种建议,但采纳与否由营运公司决定。
在庞大的组织结构支持下,公司业务涉及到130多个国家,核心业务是勘探生产、油品加工、化工、天然气、发电等五大方面。2002年,壳牌集团在世界500强中名列第八,全年营业收入1352.11亿美元,《华尔街日报》将其评为“全球上市公司前10强”。
组织创新是管理创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企业界广泛关心的问题。应该如果把握集权和分权的程度,这是许多公司面临的难题——集权过多缺乏灵活,分权过多难于管理。集权与分权决策还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关,所以每个企业的组织结构都会随着企业而发展。百年企业的组织结构都发生过很多次变化,没有一家公司能凭一个既定的组织结构一直持续发展。管理创新中的其它内容也一样重要,因为它们都是管理的必要职能。
市场创新
市场行为是企业最外显的行为,与消费者直接面对面,如有不慎,极有可能功亏一篑,使前面的所有努力付诸东流。所有企业都无一例外地高度关注市场,在市场里尽情表现,希望能脱颖而出,因而市场竞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最丰富的竞争,市场创新也是最活跃的创新。
市场创新是通过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交易方式、促销方式、物流方式开拓新市场,或是提高营销效率,或是降低营销风险。有的市场创新很显著,有的市场创新很微小,但是评价的标准不是明显与否,而是看能否带来市场效应。
市场创新的途径非常多,经常出现的有以下几种:
组装市场创新,改变传统消费方式和供给方式,将分散的消费者和供给者集中在一个市场。消费者可以更便利地找到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供给者可以提供更专业的产品或服务。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里面隐藏着许多市场机会。过去买房只要求房子好就行,现在还要看物业管理,因而许多房地产公司增加了物业管理业务,不但提高了房产的价值,还为公司增加了一笔长期收入。
商业模式创新,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当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扩大市场。针对随时购买对便利的需要,开设便利店;针对自由购买对挑选的需要,开设超市;针对一次大采购对选择和廉价的需要,开设仓储商店。这些新型业态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百货商店,正是因为它们的出现符合新的消费趋势。
物流创新,改变销售渠道。从产品出厂到被消费者购买,要经过一系列渠道,物流的变革也正如火如荼。过去商品要经过批发商、零售商最后才到商店,现在很多厂家的产品是直接进入超市,缩短了中间环节,这种物流创新为厂家降低了销售成本,并且能迅速掌握市场信息。美国戴尔在网上直销电脑,亚马逊书店在网上售书,这些都是过去没有的物流方式,创造出来后取得了巨大成功。
交易方式创新,改变过去单调的交易方式。邮购、电视购物、网上购物、信用卡购物、按揭购房等新的交易方式层出不穷,丰富了交易的手段,也使交易变得更简单更迅速。
促销创新,改变传统促销模式,尝试各种新的方式促销,吸引顾客。促销创新常常能起到神效,但很容易被模仿,并随着模仿者的增多,这种促销创新会逐渐失去魅力。当绝大多数厂家都采用这种促销创新时,消费者不再觉得新鲜,厂家也难以吸引顾客,虽然明知没什么做用,但每个厂家都还在做,这就成了每个企业的一笔无奈的开支。就像广告战,大家都打广告,就降低了广告的作用,但厂家还要持续支付巨额广告费。所以,促销创新的时效很短,需要不断地快速创新。
法国米其林(Michelin)集团创建于1889年,是全球最大的轮胎公司之一。米其林集团在全球有74家工厂、6个橡胶种植园、170多个销售与市场机构、12.5万名员工,保时捷、奥迪、雪铁龙、标致、通用、本田等著名汽车品牌都是“米其林”轮胎的忠实用户。
米其林最先设计出可换自行车轮胎技术后,无论如果宣传,都没有得到大众认可。为了证明轮胎的可用性,米其林寻找机会参加各类自行车比赛,并在比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这种市场创新让人们真正地认识到米其林轮胎的优越性,并开始购买米其林轮胎。
同样的市场创新,米其林还将其用在了汽车轮胎销售上。汽车刚刚诞生时,全用硬质材料作车轮,经常断裂。米其林公司发明了利用气压代替硬质材料的充气型轮胎,但是没有人相信简单的气压原理可以解决问题。传统的营销方式毫无作用,因为没有人敢试用,于是米其林自行设计了一辆汽车,安装上自己的充气轮胎,报名参加巴黎——波耳多——巴黎的汽车锦标赛。米其林兄弟亲自驾驶新车,不但成功跑完全程,还将所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这次活动证明了充气轮胎的优越性能,还让人们记住了米其林公司。
米其林认识到参加或举办各种汽车比赛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产品宣传方法,此后,便与汽车比赛结下了不解之缘。米其林专门成立了竞赛部,每年负责组织规划220次训练去参加各种比赛。在参加的许多比赛中,配有米其林轮胎的汽车和摩托车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米其林轮胎销量也随之大增。
现在与汽车工业相关的企业都喜爱借用汽车比赛宣传产品,这成了一种屡见不鲜的市场行为。但第一个使用者不但要有足够的勇气,更需要一种市场创新的精神,所以米其林的成功应该受到所有模仿者的尊重。
没有一种创新像市场创新这样迅速,一是因为市场创新相对其它创新要简单一些,二是因为市场创新太重要。所有的企业都知识市场创新的重要,并且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就可实现创新,而且模仿起来也相对容易,所以使得市场创新变得非常迅速和激烈。市场创新带来的优势不会太长久,百年企业从来不把某个市场创新作为长久之策,而是在成功的同时留心寻找下一个创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