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印,王德印讲师,王德印联系方式,王德印培训师-【讲师网】
网络营销实战专家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王德印:经典案例之十三——可口可乐“阿斯巴甜门”
2016-01-20 47904
可口可乐72小时危机公关



  “阿斯巴甜”震撼可口可乐
  2001年2月27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秘密报告指控甜味剂》的文章,声称该报记者根据一份刚刚解密的研究报告发现,美国全国饮料协会早在80年代初曾对一种在汽水饮料中广泛使用的甜味剂———“阿斯巴甜”进行过研究,结果认为“阿斯巴甜”能分解甲醇和苯丙氨酸等有毒物质,从而影响人脑的正常工作。此外,“阿斯巴甜”还会改变消费者的行为,诱使消费者进食更多这类饮料,因此美国全国饮料协会反对在饮料中添加“阿斯巴甜”。这篇报道并且指出,包括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内的许多饮料厂家目前仍在使用“阿斯巴甜”。
  在每年消费90多亿罐汽水的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这篇报道无疑是在人群里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很快,可乐饮料含有毒物质的消息就出现在互联网上,然后又快速传递到全球各个角落的电脑屏幕上。
  至此,一场令可口可乐公司始料未及的地震已经在互联网的深处悄然爆发。
  “阿斯巴甜”并非“阿巴斯甜”
  从记者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地处华中的一家报纸很可能是国内首家“进口”这则消息的媒体,2月29日,这家报纸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甜味剂损脑密件公开》为题,对《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文章进行了转载。
  3月1日上午9点刚过,国内人气旺盛的网上出现了一条转载自南方某报的消息,该消息引用《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报道说,可口可乐含有对大脑不利的成分。同一天,北京的报纸也以《可乐含有对脑不利成分》为题刊发了上述报道,其消息来源同样是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但远在四川的一家报纸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一题材的敏感性。第二天,市民们翻开这份报纸时,看到了一条颇具爆炸性的标题:《两大可乐甜中藏毒》。
  在急切与慌乱的传递过程中,来自互联网上的信息开始有些走样:不少媒体把“阿斯巴甜”称为“阿巴斯甜”,而文章的标题也渐渐变得吓人。
  中国可乐不含“阿斯巴甜”
  虽然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对外事务经理翟嵋小姐说,2月28日,可口可乐公司美国总部在看到这则消息后,立即把消息传达下去。3月1日下午,来自各大媒体记者的电话就打进了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的办公室,要求对英国报纸的报道给予解释。于是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决定当晚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新闻界澄清事实。
  3月1日晚,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副总裁鲁大卫放下所有工作,出现在北京各大媒体的记者们面前。鲁大卫着重说明的一点是,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可口可乐系列饮料中均未使用“阿斯巴甜”,特别是红色罐装的可口可乐饮料中选用的是天然蔗糖,根本没有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甜味剂。可口可乐产品中使用甜味剂的只有白色罐装的“健怡可乐”,而且“健怡可乐”也没有使用“阿斯巴甜”,而是采用了甜蜜素和糖精钠两种甜味剂,并在外包装上标明了这两种成分。
  为了给自己的说法提供旁证,鲁大卫先生还出示了一份美国全国饮料协会2月28日发给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声明。在这份声明中,美国全国饮料协会主席威廉·波尔指出,《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引用的报告中提出的问题早已经过科学研究证明并不存在,而且“阿斯巴甜”已被全球90多个国家批准使用。波尔在这份声明中还批评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刊登的图片误导读者,因为可口可乐并不含有“阿斯巴甜”。
  从2月28日到3月1日,业务遍布全球的可口可乐在警醒中进行了一场危机公关。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石家庄站 sj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