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鲍鹏山讲师,鲍鹏山联系方式,鲍鹏山培训师-【讲师网】
鲍鹏山 2022年度中国100强讲师
百家讲坛特邀嘉宾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鲍鹏山:鲍鹏山说“诸子”——荀子:帝王的幕僚 
2016-01-20 32688
对象
全体员工
目的
国学
内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於物也。

……

这篇《劝学》不仅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也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必背篇目,其行文、哲理让我读来总不禁在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个形象——大河之畔、高山之巅,一位长者灰衫麻鞋向风而立,高声吟诵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在其美文之外,身为“诸子”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其“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当然,我们把这句话通俗演绎为“人之初,性本恶”。

荀子在齐国的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其最著名的弟子有李斯、韩非、张苍,再传弟子有汉朝的贾谊。

近日,鲍鹏山教授在包头市图书馆“尚书讲坛”继续为包头的读者说“诸子”——荀子:帝王的幕僚。

■ 荀子其人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西汉时人避汉宣帝刘询的名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中这样记载,“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於齐。……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稷下学宫是齐国在临淄稷门附近举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战国时诸国的文化圣地,在其150年的存在时间里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兴盛时期,稷下学宫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最有名的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荀子在齐襄王时期曾三为“祭酒”(校长)。鲍鹏山教授说,按照孟子和荀子两人的年龄推断,孟子比荀子年长30岁,荀子到稷下学宫时孟子已经离开齐国,两人应该没有交集。但从后来荀子的学说处处与孟子“唱反调”来看,荀子对孟子又有着很深的成见,所以,鲍鹏山教授认为,荀子和孟子两人应当是见过面的。

鲍鹏山教授进一步阐释道,法家源起于三晋(赵魏韩),道家发起于南方的楚地,儒家学说发端于山东齐鲁。而荀子身为赵国人,在齐国三为祭酒,最后安家并葬于楚国。从赵到齐到楚,学术贯通法、儒、道,荀子成为“先秦学术思想集大成者”。

中国知识分子人格堕落坍塌从荀子开始?

要了解荀子的思想就要先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个人,才能了解先秦儒家思想是如何一脉相承却又变化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又是如何从独立自由走向臣服顺从。

■先从身份上比较

孔子,先祖从商朝的王族——宋国的诸侯——宋国的卿大夫——鲁国的士大夫,到孔子成为儒学的创建者和传播者。

孟子,先祖曾是鲁国的贵族——邹国的士,孟子成为王者之师。

荀子,平民、学者,儒学的推销者,帝王的幕僚。

身份的不同,他们三人的人格也差异甚大,鲍鹏山教授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所谓的人格不单是他们本身的性情,更是他们所认为的知识分子应具有的人格。

鲍鹏山教授认为,孔子的人格是贵族式的君子人格,“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要做有操守有担当的儒者,不要做以儒为职业的小人物),推崇“温良恭俭让”。孟子的人格是有着“浩然之气的大丈夫人格”,“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崇尚“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而荀子的人格也是君子人格,但却是职业式的。

“曷谓贤?明君臣。上能尊主爱下民。辨治上下,贵贱有等明君臣。”——确定君臣名分。

“臣下职,莫游食,务本节用财无极。事业听上,莫得相使一民力。守其职,足衣食,厚薄有等明爵服。利往卬上,莫得擅与孰私得?”——确定臣子本分职责。

“主尊贵之则恭敬而僔,主信爱之则谨慎而谦,主专任之则拘守而详,主安近之则慎比而不邪,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背,主损绌之则恐惧而不怨。”——确定主从地位、尊卑身份。

“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为臣为下者要顺。

孟子说“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荀子的臣道却是“忠、顺、勤、谨”。

由此,谭嗣同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

鲍鹏山教授认为,从古至今,必须有一种东西超越权力,置于权力之上,是国家的基本理性,这种东西就是文化。孔孟都是有精神有情怀有志气的人,他们坚持了这一理性,所以,孔子被称为圣人,是全民的导师;孟子被称为亚圣,是帝王之师;而荀子只能做帝王的幕僚。 “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堕落坍塌从荀子开始”,荀子代表着先秦理性时代的结束,非理性时代的开始。到了荀子的学生韩非子的时代,“天下大乱,已经失去基本理性,进入一个不择手段的时代。”

从儒家到法家的

桥梁

鲍鹏山教授说,在孔子之前,士的社会地位不高,儒的地位更低。但孔子坚持“君子不器”,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是承担价值、传播价值。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疑惑,“老师您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能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的回答是“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有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最高境界,孔子拒绝降低自己的道义标准。

那么孟子呢?孟子的弟子公孙丑也曾经有这样的疑惑。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孔孟的持道而立也体现在他们对待那些君主的问题上。卫灵公问孔子有关军阵的问题,孔子说:祭祀的问题我知道一些;军旅的事情,我没学过。第二天就离开卫国。

孟子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能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说:“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那么荀子呢?

秦昭王曾问荀子说:儒者对于人世间的国家有什么益处啊?”荀子说:儒者,是效法古代的圣明帝王、崇尚礼义、要使臣子谨慎守职而极其敬重他们君主的人。君主用他们,就在朝廷合宜地处理政事;不用他们,就谨慎老实地做老百姓;总之,他们一定做一个顺从的臣民。

荀子的观点到了后世就是“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荀子曾在《性恶》篇中曾说秦地的百姓不懂礼仪,不及齐国、鲁国人孝顺恭敬、严肃有礼。后来秦国的应侯范雎问荀子:“入秦何见?”荀子回答说:“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在此时荀子的眼中,秦国民风淳朴,古风盎然,宛若桃花源。

鲍鹏山教授说,荀子为什么没有看到连《商君书》中都承认的秦地百姓的苦难呢?这是研究荀子的思想必须正视的问题,“学者看不到人民的苦难是很可怕的。”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代,儒家注重人民的幸福感,而法家更强调国家要强大,因为法家的学术思想目的就是建立一个“弱肉强食的战国”,百姓是否幸福不在法家的考虑范围。因此,鲍鹏山教授认为,晚年荀子的思想立足点已经不是儒家,而是法家。荀子成为从儒家到法家的桥梁,从荀子到韩非子、李斯的立说实施只有“半步之遥”。

荀子的

幕僚心态

鲍鹏山教授说,孔子是至圣,推崇人人平等;孟子是亚圣,王者师,认为民贵君轻;荀子是做事的人才,幕僚的心态,认为君贵民轻。同样是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君要尽君道,臣要尽臣道,父亲要尽到自己的本分,子女要尽到自身的义务,君和臣(父和子)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对等的。

但到了荀子,则是“君主要按照礼义去施舍,公平而不偏私。做臣子要按照礼义去侍奉君主,忠诚顺从而不懈怠。父亲要宽厚仁爱而有礼节。做儿子要敬爱父母而极有礼貌。做哥哥要仁慈地爱护弟弟而付出自己的友爱。做弟弟要恭敬顺服而一丝不苟。做丈夫要尽力取得功业而不放荡淫乱,尽力亲近妻子而又有一定的界限。做妻子的在丈夫遵行礼义就温柔顺从听命侍候他,丈夫不遵行礼义就诚惶诚恐而独自保持肃敬。” 依然是讲礼,要顺从,要分贵贱。

鲍鹏山教授说,从上古开始,尧舜重道,老子尚德,孔子重仁,孟子崇义,荀子求礼。讲礼一是因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欲多而物少,“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人一生下来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不得不去追求;这种追求如果没有一定的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斗;一发生争斗,就会引起混乱,一有混乱国家就会陷入困境。)二是僧多粥少,所以要分贵贱,“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两个同样高贵的人不能互相侍奉,两个同样卑贱的人不能互相役使)。“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所以古代的圣王制定了礼义给人们划定等级名分,使人们有贫穷与富裕、高贵与卑贱的差别,这是君王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

荀子崇尚的“礼”是对社会外在行为的规范,到其晚年,荀子又把礼与法结合成为“礼法”。鲍鹏山教授说,后来汉朝的刘向在其《校书序录》中这样评价荀子“如人君能用孙卿,庶几于王”。

性恶论

鲍鹏山教授说,先秦时代,关于人性善恶有4种理论。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和孟子同时期的告子认为人性不善不恶;还有一种观点是有的人生而性恶,有的人生而性善。“人性善恶指的不是是否善恶的事实,而是一种价值观。”“全世界至今也无法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人性善恶。”

在这里,鲍鹏山教授指出,“荀子是有多不愿意跟随孟子的观点啊!”——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孟子讲民贵君轻,荀子说君为邦本;孟子唯心,荀子唯物;孟子反战,荀子不反战;孟子倡辞让,荀子讲平等;孟子讲义务,荀子讲权力。就个人性情而言,孟子天真,荀子老成;孟子光明磊落,荀子颇有心机;孟子嫉恶如仇,动辄拔刀相向,荀子视仇如险,往往敬而远之;孟子书生气重,荀子世故味浓;孟子之文是少年之激情;荀子之文是老人之理智;孟子是理想主义者,道德主义者,专注于理论构造;荀子是实践主义者,实用主义者,专注于技术操作。总之,荀子对孟子是有什么仇有什么怨啊!

但荀子与孟子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人性是善是恶的分歧上。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荀子则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恶的,善良也是人为的。)荀子说人性恶的原因是: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人天生好利);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人的本性,饿了想吃饱,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眼睛爱看美色,耳朵爱听音乐,嘴巴爱吃美味,内心爱好财利,身体喜欢舒适安逸,这些都是人的本性)……所以,“人性之恶”连远古圣人都摇头叹息。“尧问于舜曰:‘人情何如?’舜对曰:‘人情甚不美,又何问焉?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问焉?’”(尧问舜人之常情怎么样?舜回答说:人之常情很不好,有了妻子儿女,对父母的孝敬就减弱了;嗜好欲望满足了,对朋友的守信就减弱了;爵位俸禄满意了,对君主的忠诚就减弱了。人之常情啊!很不好。)

鲍鹏山教授指出,西方也有人性本恶的原罪思想,但西方后来向民主与法制发展,扬善制权抑恶,而中国的“人性恶”却走向君主专制的道路,原因有二:一是否定人的正常欲望。荀子认为,“人天生喜好财利,所以就会争抢掠夺;人天生就妒忌憎恨,所以就会残杀陷害;人天生就喜欢音乐美色,所以就会淫荡混乱。放纵人的本性和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犯上,甚至最终暴乱。”但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却认为,“利益或对于幸福的欲求就是一切行为的唯一动力。”恩格斯也认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真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欲成立历史发展的杠杆。”二是没有对权力的约束。荀子认为,如果没有君主的权势,不用礼仪的教化,舍弃法制的治理,不用刑罚禁止违法乱纪,天下就会强者伤害弱者,多数人欺负少数人,天下就会发生悖乱而互相残害。

那么,荀子既然认为“人性恶”,又该如何改恶从善呢?“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在这里,鲍鹏山教授说,荀子的“性恶论”把人的正常合理的欲望看成是恶,以恶的名义对人的正常欲望进行压制,同时,用人性本恶导致的纷乱争斗给君主专制独裁提供了理由:因为人性邪恶,偏邪险恶不端正,叛逆作乱不守秩序,因此要立君主用威势震慑,建立礼义引导、制定法度规范,明正刑罚禁止,使人们都能从遵守秩序、合乎道德原则。

其实,对于荀子的学说古来争论颇多,在其弟子编撰的《荀子?尧问》中就有这样一段,“有为说者曰:‘孙卿不及孔子。’是不然。孙卿迫于乱世,于严刑,上无贤主,下遇暴秦,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剌之,诸侯大倾。当是时也,知者不得虑,能者不得治,贤者不得使。故君上蔽而无睹,贤人距而不受,然则孙卿怀将圣之心,蒙佯狂之色,视天下以愚。《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谓也。是其所以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博也。”(有些人说:“荀卿及不上孔子。”这不对。荀子处在乱世,身受严刑箝制;上无贤德君主,下遇暴虐之秦;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人罢免束缚,天下昏暗,德行完美反受讥讽,诸侯大肆倾轧兼并。在那时,有智慧的人不能谋划政事,有能力的人不能参与治理,有德才的人不能得到任用。君主受到蒙蔽什么也看不见,贤能的人不被接纳,所以荀卿怀抱伟大的志向,只能佯装疯癫,故意显示自己的愚昧,明哲保身。这就是他名声不显赫,门徒不多,光辉照耀得不广的原因。)所以,“天下不治,孙卿不遇时也。”但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后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这样,才有了后来乃至今天很多学者认为的“中国历史的黑暗、两千年封建专制,法家是祸首。”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石家庄站 sj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