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珠,朱珠讲师,朱珠联系方式,朱珠培训师-【讲师网】
礼仪实操型讲师
48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朱珠:那些五感空间的美和丑
2016-01-20 6678

那些五感空间的美和丑

 

            以下是我在国外旅游和在国内生活时看到、经历过和想到的一些感悟,记得大学毕业时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论东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习惯上的影响》,这几次出国让我再一次想起来了当年的课题。特此申明,以下的文章内容绝没有抬高西方人贬低国人的半点意思,纯属有感而发。

  我上课时最爱问学员“如果你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里,没有旁人,你觉得需要讲礼仪吗?”大部分回答说“不用”。我又接着问“如果出了房间来到你家的客厅,有儿女、长辈或配偶在,需要讲礼仪吗?回答说“要”;我又问“那要出了你家的大门,走到大街上了,需要讲礼仪吗?”所有人回答说“要讲”。有个外国的礼仪专家说:“中国人不懂得在公共空间中尊重别人”。是的,翻遍我们的礼仪古书,没有提到过公共空间的话题,我们中国人历来“唯我独尊”的意识都很强,哪怕脚踩在你的地盘上也可以无视主权,更何况这公共空间又不是你的,既然是公共的,那就也有我的一份。所以我们可以不顾及别人的“嗅”觉,在公共空间吸烟;所以我们可以无视别人的“视”觉,穿着睡衣满大街跑;我们更可以无视别人的“听”觉满嘴脏话、谎话;最厉害的是我们可以无视全民的“味”觉,往牛奶里加三聚氰胺、往火锅里加地沟油。

  嗅觉

     一天,电视台播送了一条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炎热的夏天,武汉一公共汽车上,一位小伙子赤脚穿着拖鞋坐在座位上,空调车没开窗户,阵阵脚臭味袭向身边的乘客,让大家愤恨的不是这个难闻的味道,而是那个频频散发着臭味的小伙子脸上竟带着一副口罩!真不知该给他评个“脚臭哥”还是“自卫哥”,这不明摆着是对大家嗅觉的挑衅吗?在中国,在公共的嗅觉空间发生的类似事件少吗?外国游客最初来中国旅游最受不了就是“如厕”时的味道,那“不管后来人”的旱厕遗风着实让用惯了抽水马桶的老外逃之夭夭。还有,全世界的电梯里不管有没有贴“禁止吸烟”的标志都不可以吸烟,你让那个小小封闭空间里的别人到哪里去吸没有烟味的空气。我经常开玩笑说给那些烟民发明个“吸烟罩”,让他们在里面自给自足吧,因为那是私人空间,可以有绝对自由。口腔异味也是一件让人烦躁的事情,如果是因为身体原因有口腔异味还可以原谅,我生活的城市有些人有一个习惯,外出吃早餐时很多人会选择吃我们的特色牛肉粉,本来无可厚非,但是相当一部分人会同时顺手拿起桌上的大蒜(免费的),掰开后就着牛肉粉嚼,甚至还有人再喝上几口酒,吃完后那个混合的味道可想而知。这就是人为地制造口腔异味,除非你不是职场中人,否则这样的饮食习惯可能很健康却可能断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或升迁机会,特别是你的上司或客户是女性的话.....。每个人都会有一两种特别敏感的气味,我对餐食的味道就特别敏感,不到吃饭的点我闻到餐食的味道并不觉得香而馋,相反是觉得恶心。中学的时候我们夏天都爱自带烧好的菜上学,中午在食堂打点热饭盖在自己带的菜上吃。如果有同学在班上把饭盒打开偷偷的吃了一口,我一定知道是哪个位子的同学,那个飘散在教室里的味道会干扰我半天。现在我也害怕在密闭的火车上、汽车里闻到没有按点吃饭的人带上车的餐食味。还有,我去到任何一家美容院,只要闻到有一丁点的餐食味立马走人,决不在那消费,为此曾让好几家美容院的顾问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向我这样对气味敏感的人大有人在,所以,身上的气味决定着人缘。有人为了让自己的气味诱人而独特,就会使用香水,媒体上也会宣传女人、男人与香水的情缘。老外们对香水更是情有独钟。那是因为他们的人种和喜爱吃肉食的关系,身上原始的味道会更重些,自从我在澳大利亚美丽的布里斯班海边亲鼻所闻后我对他们的香水情结才有了彻底的理解和赞同,那次不过是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匆匆跑过我身旁,他裸着上身,抱着一只冲浪板,那个冲鼻而来的味道很膻。但是香水的浓烈也要有场合和分寸的把握,不止一次接到课堂投诉,说女同事的香水味曾经成了客户服务的干扰源。今天安全又有效的香体露的出现让那些有特殊需要的人方便了很多,但是仍然会在一些陌生人群中与异味不期而至,每次都想给他们一些建议但又说不出口,怕好心伤害了人,只好闭嘴又闭气。你身边如果有这样的人,你避不开要和他、她同处一室共事的话,你的鼻子就要接受严酷的考验了,你肯定想直接买一支香体露送她,但是这样做很过分,会伤到别人的自尊和面子,那就失礼了。今天教你一招化解这个尴尬----当着她的面假装找东西,一边找一边念叨,说自己有些体味,一直找不到好产品解决,终于在一个朋友的建议下买了一种效果很好的香体露,用了几天感觉不错,今天又帮一位朋友买了一瓶,怎么找不到了......,直到说完,把那瓶香体露“找”出来,放到她面前,她也许好奇的问有这么好吗?贵吗?你说“你需要吗?我送你一瓶咯!”,从头到尾你都要表现自然而真实,你分享的是自己也用的东西,这样让她丝毫没有被“有所指”的感觉,这也是一种尊重,尊重别人的隐私。

  听觉

对于公共听觉空间的自由,我们国人从来都不放过。我们的国骂可以出现在任何场合,而国粹京剧在表演中恰恰在唱到高潮时需要有人大喝一声“好”,与国外欣赏歌剧时的礼仪相反(国外欣赏歌剧是只能在演出结束和演员谢幕时鼓掌),不知是台上的演员需要还是台下的戏迷们忍不住要高声赞美,如果我是第一次看戏保不住被他们吓一跳,当然也有可能被同化,谁叫这是我们的戏院文化呢?不仅我们的戏院文化是热闹的,我们的餐馆文化同样如锣鼓喧天般闹热。餐馆的大厅里我们有自己的餐饮娱乐方式,呼朋唤友的进来再吆五喝六地就着好饭好菜吃个痛快,在国外华人街的中餐馆也如此,整个一中国特色。在餐馆这样,在其他的公共空间我们也一样闹腾,在茶馆、在会所、在宾馆的大堂和房间里、在公共汽车上、在公园里。记得那年我亲眼目睹的丢人事件----在从美国回国的国际航班上,几个通宵斗地主的中国人让各国人士见识到东亚病夫的崛起。无论空姐如何干预,无论多少高鼻子老外怒眼斜视,他们把孔老先生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发挥得淋漓尽致,并负隅顽抗到第二天清晨,当时我真的好想在脸上贴个字条“我不是他们一伙的”,可他们是我的同乡.....。我们国内不是流行一个笑话吗,两个广东人说悄悄话,旁边来一人说“不要吵了”。难怪在一些国外的公共场合会有中文标示:请不要大声喧哗,感情老外也知道我们中国人是一群“吼猴”。大声说话、大声唱歌、大声赞美不算错,顶多是地域、性格、文化的差异所致,最大的帽子就是不懂礼仪。但是如果当街大声辱骂别人就是道德和品格的问题了。据说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每个地方都会出现会“狮吼功”的悍妇当街对骂的情景,她们不仅声音洪亮而且骂词低俗、下流,对骂的原因和理由可能是因为一颗葱或谁踩了谁的脚后跟。这时候为了避免伤及无辜,所有人选择逃开,还有把孩子耳朵捂住的,在那个公共的空间里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强奸了。

视觉

我们在视觉空间上的觉悟也好不到哪里去。报纸上登过一则调查,如果你的小孩子(5岁以下的)在大街上尿急你会带他到哪里方便?98%的家长都说就地解决,难怪记者会拍到在步行街中心拉大便的孩子的屁屁。人如此,狗就更不用说了,口痰也可以吐在公交车的过道上,尽人皆看。也许我们国人都少了一种教育----隐私教育,听到隐私,很多人的反应就是自己的私生活和私处,但是隐私教育里说我们的排泄物(无论从上还是从下排出来的都是)也是属于我们身体的隐私部分,处理好自己的排泄物,不要让别人看到,也是尊重和保护自己的隐私。其实在动物界,好些动物会掩埋好自己的排泄物,避免被天敌,因为排泄物会暴露它的健康状况和行踪,而人似乎更该如此,不为天敌是为自己和同类。今天城市的孩子们还好,一生下来就使用的是冲水马桶,早几年在国外大学的公共卫生间里就有专门针对中国留学生的中文提示语“请中国同学放水冲马桶!”,而我们今天的很多学校特别是小学还是旱厕。如果说“旱厕”代表中国、“冲水马桶”代表西方国家的话,从不同的文化角度看,对隐私的定义真有不同。比如在街头接吻,在国内会被视为隐私行为,在公共场合公开做出这个极隐私的行为则被视为不雅和骚扰,此行为属于孔老先生“非礼勿视”的范畴。但是在西方国家则视为正常,是爱的象征,在欧洲,一辆载着观光客的大巴可以等待前面停下的跑车不着急地按喇叭,而跑车里是一对正热吻的年青人。这样的事情在国内一定会引来谩骂,什么有伤大雅、成何体统有碍观瞻等等。而在国外却会引来掌声,因为大家分享和见证了他们的相亲相爱。中外的服饰文化也因为对隐私问题的看法不同而有很大异处。在西方,穿三点式泳装和穿低胸的衣服并不被认为是伤风败俗,他们认为性器官并不包括它周围的皮肤,女人只要不露出乳头、不露出阴毛、阴部,都与色情的暴露无关。而我国除了唐朝允许女性穿着低胸服饰外,没有哪个朝代的女性服饰可以多露些脖子出来。张艺谋拍摄的电影《黄金甲》中,唐朝仕女们都穿着暴露,播出后曾经引来观众质疑,随后的史学家和服饰学家出面澄明说影片中宫女的这种打扮并不过分:从唐朝壁画和唐代墓穴出土的女泥俑中都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的宫女服装领口处确实开得很低;影片在这方面没有问题。唐代的很多诗歌也可以对这种现象给予印证,如粉胸半掩拟晴雨半胸苏嫩白雪饶这样的诗句在唐朝诗歌中数不胜数。 特别是唐朝在武则天统治期间,女权高涨,女性的衣着确实比较开放,那是个特殊的年代。而同样在地球上的伊斯兰教国家,时至今日仍然保留着女人不能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的服饰文化,我在广州炎热的街头和批发市场里都见过那些离开国土仍然不改“乡装”的穆斯林。无论是何种装束,只要是符合自己文化、国情、信仰的服饰都是符合视觉礼仪的,尊重对方也就尊重了自己。虽然有这样一些不同,但是全世界对于服饰的视觉礼仪有一个共同的衡量标准,那就是用你身穿服饰的正式程度来衡量你对某个重要场合或某个人的尊重程度,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礼服和正式服饰。但是有是一回事,会不会懂不懂穿却是另一回事。比如我们中国人,特别是大陆人,比起我们的邻国日本人,明显都是“场合着装盲”。有一堂课,课的名字叫“TOPR着装礼仪课”,大陆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没有上过这堂课,这堂课不教英语、不讲道理,只教人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什么地点、扮演什么角色时该穿什么服饰。但是说我们没上过这个课吧,我们却有一个符合这个课的、全国人民都不会穿错的特例,我们决不会穿错的场合服饰一是婚服二是泳装,妇孺皆知不是结婚当天、不是自己结婚不能穿婚纱;不是下河游泳、不是在游泳池不能在光天化日下穿泳装......。但是除此之外的大多情况我们都穿得不对:把穿牛仔裤去参加朋友的婚宴、穿着睡衣散步甚至到超市购物、穿一身运动服去上班等等,最可怕的是我曾看到朋友的接亲队伍中有一位可爱的男士,居然穿的是大裤衩和托板鞋。有一次,我去一朋友家做客,进门坐下五分钟就觉得很别扭,因为他们一家三口都穿着睡衣,就我穿戴整齐,我都不知道是让他们也给我件睡衣好呢?,还是下次我也穿件睡衣来做客好,这可真是对我视觉空间的一次严重伤害,让我在她家尴尬地做了回客,真想告诉那位朋友“家居服”和“睡衣”不是一回事。其实我也犯过乱穿衣服的错,好在是小时候,而且不知者不为过。1986年我上高中,我舅舅定居日本三年后带回一日本舅妈,在我们市里刚建成的一家高级酒店里设宴办婚礼。那天,我放学后直奔那家酒店,远远就看见我舅舅和日本舅妈,我舅舅一身西装,我舅妈一身和服,俩人一个站得笔直、一个正在低头哈腰,我兴冲冲大喊一声舅舅,我舅舅看我一眼,马上一脸惊愕地说:“怎么,你就穿这个来的?”我看看自己,觉得舅舅真是大惊小怪,回答说:“是啊,我刚放学!”一扭头,看见我表弟,就跟着这个穿着运动衫裤的小家伙跑开了。后来,在我跟日本回来的中国色彩导师于西蔓老师学习形象造型和礼仪时,才知道服饰礼仪教育在日本是何等的重要和普及,很小的孩子就要学习场合着装礼仪,做主妇的更要懂得帮丈夫根据他要出席的场合在旅行箱中准备不同的服装和配饰。回头想想那天,我一个16岁的大姑娘,参加舅舅和日本舅妈的婚礼穿的居然是一件套头线衣,胸前一个线绣的大头娃娃,下身一条带双杠的运动裤,脚蹬一双运动鞋,斜跨一个布书包,活脱脱一个中学生,既看不到庄重也看不到淑女。我想那天舅舅一定不光对我的服饰很失望,对现场的来宾都会失望,在那个刚刚改革开放的春天,我们兴奋的是能到一个高级酒店喝喜酒却浑然不知喝喜酒的服饰礼数。日本人对服饰礼仪的普及怎么会比我们这个礼仪之邦还厉害呢?前几天在网上看到几张图片,比较韩国、日本、香港和大陆女学生的校服,让人大跌眼镜,只有我们大陆女生的校服是用运动衣裤代替的,松松垮垮、无形无性别区分,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女生校服都是类似海魂衫领子的上衣和百褶短裙,一看就有正式服饰的感觉。哎,难怪!上面那个问题想必你也知道答案了。说到这些可能你会说我虚荣,说我满脑子小资情调。想当年肚子都填不饱,我们是从全民皆穿军装、戴军帽的服饰礼仪文化下被培养起来的。是的,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不是我们礼仪之邦一贯的文化,想当年,汉朝的汉服也好、唐代的华服也罢,就是民国我们还有中山装的首创呢。其实早在古人几千年前的《周礼》中就有服饰礼仪的记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书起,我们就能在当中找到古人关于冠、帽、衣、鞋着装规范的记载。今天耳熟能详的“衣冠禽兽”当年也不是贬义词,“冠”和衣服上绣的“禽'""是朝服上用来区别文官、武官以及官及几品的图案,源于皇家的服饰礼仪,而“凤冠霞帔”也是女性着装的等级标识。那个时代我们是重视服饰礼仪的,由朱鹰老师编著的中国民俗文化彩图版《礼仪》一书中写到“自古以来,一个人穿衣戴帽,都是依据场合而定夺的。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贫民百姓,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顶戴穿着,无不影印着中国传统礼仪的标准和规范”。什么时候我们和传统的、正统的服饰文化脱轨了呢,今天大学里、社会上都有“改革国人服饰、重穿汉服”之声。我想,不管穿什么服,我们先补上一趟着装礼仪课才是真的。

关于环境的视觉尊重,我在澳大利亚一家酒店里看到过一幕,当时深深地映入眼帘,时隔五年仍留在脑海中,那是尊重别人视觉最美的一幕。那天我正在一家五星级酒店大堂的电梯口等电梯,有几位外籍男士来到身边也等电梯。因为在澳大利亚各州对吸烟违法的规定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是在任何有房檐的地方都禁烟,所以其中三位男士的手中都捏着已经掐灭了的烟头。只见他们一个个依次走向一旁的垃圾桶,垃圾桶的最上层铺着厚厚的海沙,他们将手中的烟头深深地埋入沙子中。美好的一幕发生了,最后的一位用手抹平了整个沙面,开心地用手指头写了一个“love”。这一切发生在十几秒中内,我还没有回过神来电梯来了,好奇心促使我留了下来,等他们进了电梯离开,我把手深深地插入那盘沙中,抓起来一把烟头,那沙很细很干净。那天我为此兴奋了一天也郁闷了一天。兴奋的是发现了国外垃圾桶上层的沙不是用来灭熄烟头而是用来埋住烟头的,而且那层沙面完全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带来视觉上的美感;郁闷的是,在中国有几个人愿意将烟头深深地埋入沙中,又有多少人愿意将手拂过那层被吐过口痰的沙面......。直到搬进现在住的小区,我才在小区售楼部电梯口的垃圾桶沙面上再次见到了一样的处理效果,不过不是谁用手写的,而是物管的清洁工用一种特质的模将该楼盘的标志印在了那层沙面上,幸好沙面没有烟头和口痰,否则该楼盘的档次要被打折。 这样的美是人造的美,我们在身边看到的是更多的与美格格不入的丑。公园里满地的垃圾和果皮,草地上满眼的脏纸和塑料袋,广场长凳上随处可见赤脚的、横七竖八躺着的市民,垃圾桶外面和上面的口痰,河里漂浮的矿泉水瓶........曾经受邀贵阳市文明办,做了多次市民文明礼仪大讲堂的我今天仍然要借这本书呼吁市民朋友们----注意自己的市民形象、规范自己的市民行为、维护自己的市民权利、享受这座城市的美好!

 触觉
   每次上课讲到致意礼,我会请学员们脑力风暴出各国的致意礼节。通过电影电视和书籍,学员们总能讲出很多的致意礼仪,甚至原始毛利人的碰鼻礼也被提到过。说到中国的致意礼时,我会引导学员注意其与西方的致意礼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中国的致意礼节有个跟西方文化最格格不入的特点,就是我们古代的致意礼都是根植于我们文化之上其中包括“男女授受不亲封建遗毒”的无身体接触式的致意礼。无论是作揖、拱手、跪拜、女子的道万福等,那些在儒教三纲五常准则下的五伦之间的致意礼节绝对没有任何身体的触碰,“悬丝把脉”更是连病人和医生的必要接触都避免了。今天我们广泛使用的握手、拥抱则是西方的舶来品,是西方礼节中代表性的致意礼仪。但是退一步说,在现代虽然开放了很多,但是触碰别人的身体还真会触犯别人的尊严。特别是在一些宗教国家,比如在泰国,千万不要摸别人的头顶,哪怕是小孩子,佛教国家的人士认为头顶是人身上最至高无上的地方,在我们当地一直流行一句话-----“男怕摸头、女怕摸腰”。而在一些西方国家,一个女性宁愿和男人在大街上亲密相拥也不会和同性摩肩擦背。谈到触觉,不得不说到性骚扰中的恶意碰触,那就不是尊重不尊重的问题,而是上升到犯罪的高度上了。现代社会和社交中,异性之间身体的接触有时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要学会智慧的处理距离、避免尴尬。在讲解运动会观赛礼仪时,会提到在入场、离场时不要拥挤,要与前面的人保持一定距离。我想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一是怕人多,万一跌倒时保持距离就不致于被后面的人群踩踏,另外我认为保持距离也是要避免异性之间有过紧的身体接触,既不给坏人有可乘之机又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有次一位男学员问我,如果遇到坐车或集会时人太多,没有办法保持距离时怎么避免误会?一位女学员马上问女性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自我保护?于是我跟他们笑谈经验。我说你(那个男学员)如果和女朋友或太太一起去,最好让她走在你的前面,你可以用手从后面搭在她的肩头上,一是撑开一些间距二是向别有用心的人示意她是有人保护的。如果是你自己一个人,前面走的又是女性就把你的包背在前面,与前面的女性形成一个间距,或者把手抱在胸前以示清白,学员顿时笑声一片。我对那个女学员说,如果你自己一个人,最好把包(最好是双肩包)背在后面,双肩包可以作为防狼工具。如果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又没有包的话就尽量避免背对男性,干脆转过身来面对他好啦。学员们又笑倒一片。有时,人与人之间的身体接触是温暖的爱的语言,有时,就算是同性之间的身体接触也会被以为不怀好意,个中缘由只有自己去把握,不过在商务交往和客户服务之中,触觉礼仪的重要性非同小可,留待后面的章节再探讨。

在这里说触觉礼仪时不免想到一件发生在新加坡国家兰花公园的事情,暂且把它算成触觉上的问题吧。那次在新加坡的国家兰花公园,导游一再强调请我们游客不要用手碰触兰花,特别是一些贴有禁止触摸的花种。不知是看不懂标示还是有意,有人就要在那些名贵的兰花面前将兰花拉近脸庞合影,有好几次我都忍不住想开口责怪这些不尊重人和花的同胞,我们有时是不是太不懂事和自私了?不该动手时动手、不该碰触时碰触,该出手时不出手,该用身体表达友好时又过于含蓄。
 味觉

味觉,让我想起《不见不散》电影中的经典镜头:葛优和徐帆在飞机上初吻,徐帆的嘴里居然出现了一副假牙.......,这个场景令人忍俊不禁,后来有媒体爆料说这一幕是真实的,不竟为徐帆翻江倒海了一回。让我们觉得好笑的是导演的编排,让我们恶心的是犹如假牙在自己嘴里,这就是味觉带来的心理感受。在礼仪课中讲味觉,有些学员不理解说我们又不和别人随便接吻。我们不和别人随便接吻,但我们要给别人倒茶送水,会请别人吃饭、喝咖啡,会做饭给别人吃等等。初一刚学习英语时老师叫背诵句子,有一句到现在还张口即来---coffee  or  tea?那时只知道背,现在才知道这是一句礼貌用语,是对别人味觉的尊重。中国有句成语----问客杀鸡,百度百科释义说这是一种比较虚伪的接待客人的方式。在那个物质溃乏的年代,问了客人才杀鸡,还指望别人客气地说不用了而正中下怀,这的确是吝啬的做法。但是今天我们请客时不先问问客人的口味,一谓按照自己认为好的、可口的点菜,却是对别人味觉的不尊重。特别是对一些有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的人士而言,不“看客杀鸡”就会犯了大忌。比如在我们贵阳请朋友吃当地的特色早餐时,如果请佛教友人吃牛肉粉,请回族朋友尝尝猪排面,给基督徒点个肠旺面(基督徒不吃血及制品),朋友会说你太不够意思。有个朋友曾告诉我一件事,一次来了两个美国朋友,他们带着他俩去吃特色食品,吃完了才告诉人家吃的是狗肉,害得两位客人一晚上没睡着,一直做认罪祷告。还听说有个外国公司的代表到贵州来谈合作项目,一位当地的企业家吃饭时特地招待他们吃了一道鱼,席间得意地夸赞自己的能力,说是如果不是他有面子,吃不到这种国家一级保护的鱼种。第二天外国代表借故离开了,合作的事也黄了,事后中间人听到了人家不合作的理由----不敢跟这种无视国家法律的人合作。看来上面提到的那些个“美食家”不仅要学习味觉礼仪,还要培养一颗仁爱之心。我之所以喜欢吃外婆炒的菜是因为她老人家最知道我的口味;我喜欢吃前街那家的牛肉粉是因为老板记得我不吃芫须且要多放酸菜。那些把我们真正放在心里的朋友一直会记得我们口味中的最爱和不爱,我的姐姐知道她那个远在国外的儿时玩伴回到家乡第一时间最想吃到的是什么,所以她们的关系永远都很铁,而那些体贴地问你是喝水还是茶?茶浓点还是淡点的服务人员你会顿生好感。味觉礼仪犹如人际交往中一根小小的温度计,总能测出尊重和体贴的程度。

写下这些是因为希望那个说“中国人不懂得在公共空间中尊重别人”的外国礼仪专家看到我们已经在感悟.....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石家庄站 sj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