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滨,郝滨讲师,郝滨联系方式,郝滨培训师-【讲师网】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郝滨:催眠、睡眠与梦
2016-01-20 21513

催眠、睡眠与梦

记得一次由我指导的团体心理咨询的第一次团体活动开始前,一位团体成员找到了我急切的说“郝滨老师,我在报纸上看到过你给人操作催眠的事情,我好几天没睡好觉了,一会儿您能让我先好好睡一觉吗?”类似的情况我还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过好多次。很多人在观看催眠表演时,都会听到表演的催眠师在操作催眠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现在,你会感觉到你的眼皮越来越沉重,你现在很疲劳了,昏昏欲睡……”这样的催眠词再加上人们对催眠字面上的理解,就会经常把催眠与睡眠混为一谈,但是这是不正确的理解。那么催眠与睡眠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就让我们先从了解每人每天都必须的睡眠开始谈起。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重要的睡眠

睡眠从很早以来就是人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家们对睡眠有着不同的定义,近些年的研究认为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是一种主动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生命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不但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使能量得到贮存,有利于精神和体力的恢复;而且从进化的角度来说,睡眠对机体也起着保护作用。睡眠时人脑只是换了一个工作方式,有专门的神经中枢管理睡眠与觉醒。正是因为睡眠对于人类的生活是如此的重要,国际精神卫生组织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于2001年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

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借助于各种科技手段,特别是脑电波的改变来对整个睡眠过程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发现正常的睡眠由两个交替出现的不同的时相所组成,一个是慢波睡眠,又称非快速眼动睡眠,另一个则是异相睡眠,又称快速眼动睡眠,此时相中出现眼球快速运动,并且经常做梦。人们普遍认为慢波睡眠主要用于恢复体力, 异相睡眠主要用于恢复脑力。

慢波睡眠时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根据脑电波的特征,慢波睡眠又被区分为4个不同的期,也是相对应于睡眠由浅入深的过程。第1期呈现低电压脑波,频率快慢混合,而以4—7次/秒的频率为主,它常出现在睡眠伊始和夜间短暂苏醒之后。第2期也是较低电压脑波,中间插入12—14次/秒的睡眠梭形波,它是慢波睡眠的主要成分,代表浅睡过程。第3期的脑电图常有短暂的高电压波,超过50微伏,频率为1—2次/秒,叫做δ波。第4期,δ波占优势,其出现时间占总时间的50%似上,这代表着深睡状态。因此,3、4两期仅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差异。一般认为慢波睡眠第4期具有消除疲劳的功能,因为人在长时间体力劳动或不睡后,在恢复睡眠中此期延续很久。随着睡眠由浅入深,慢波睡眠的一般表现为:意识逐步丧失;视、触、嗅、听等感觉功能暂时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的减弱;并且伴有诸如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呼吸变慢、体温下降、唾液分泌减少、发汗功能增强等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异相睡眠时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是在睡眠过程中周期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脑电图呈现快频、低压电波,类似清醒时脑波。人的异相睡眠一般表现为:视、触、嗅、听等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导致唤醒阈提高,更加难于唤醒;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如心率、呼吸加快而不规则、血压升高、脑血流及耗氧量均增加、在男性则有阴茎勃起;此外,还有诸如部分睡者时时翻身、部分躯体抽动、眼球快速运动等间断的阵发性表现。快速眼动只存在于异相睡眠中,所以后者常被叫做快速眼动睡眠。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在睡眠过程中慢波睡眠与异相睡眠互相交替。正常成年人入睡后首先进入慢波睡眠,通常依次为1—2—3—4—3—2等期,大约持续70—120分钟后转入异相睡眠;后者持续大约20—30分钟,又转入慢波睡眠;整个睡眠过程中,一般反复转化4—6次,越接近睡眠后期,慢波睡眠逐次缩短,并以第2期为主,而异相睡眠持续时间越长。以睡眠全时为100%,则慢波睡眠约占80%,而异相睡眠占20%。在成年人,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均可以直接转为觉醒状态,但是除个别例外在觉醒状态下只能进入慢波睡眠,而不能直接进入异相睡眠。


神秘的梦

当人们处于异相睡眠期间,如果将其唤醒,被唤醒的人往往会说他们正在做梦,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做梦是异相睡眠的特征之一。研究发现,睡眠中人人都做梦,如果在人们做梦的时候将其唤醒,,被试者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好像没有睡好觉一样。假如一连几天的被这样唤醒,那个人就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情绪低沉,进而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如果让被试者好好的睡一觉,在做梦时不去打扰他,醒来时上述症状就会消失。实验心理学研究发现,梦的内容有一定的规律。在第一、第二次快速动眼时,梦大多重演白天的经历,第三、第四次快速动眼时,梦多半是过去的情景和体验;第五次快速动眼持续时间最长,过去与最近的事互相交织。人们在睡眠中感觉身体不适或疾病,大多发生在第一、第二次快速动眼时做的梦,而慢性病的感觉可能在第三、第四次快速动眼时做的梦里。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古今中外致力于梦的研究者对梦有不同的阐述和定义,有的哲学家说:“梦是人类日常生活的继续,是创造的源泉”;有些生物学家认为:“梦是睡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表征为复杂的,片断的、有时是混乱的精神活动”;还有些心理学家则把梦定义为:“一种消极的不随意想象,是在缺乏第二信息号系统的调节作用的顺其自然而进行的想象”。国际梦境研究领域的权威加菲尔德发现无论国籍、性别、贫富、宗教信仰以及文化背景,全世界60多亿人每天晚上都在做着大同小异的12对梦。相对于每一种噩梦,一般都有一种对应的、令人陶醉的美梦。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在这12种梦境中,人们最常梦到的是追击,然后依次是迷路、高处坠落、当众出丑和受伤。有的科学家对人类梦境的特点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梦境是对人体组织进行的紧张性锻炼,这种锻炼出现在人类形成的早期阶段,这是让人们从心理上做好面对各种危机的准备”。来自芬兰图尔库大学的安蒂·列文索教授说:“梦境是人类面临死亡威胁时表现出的应对行为,现代人做的这12种梦大多是对远古时期人类求生欲望的继承”。但是无论人们对梦这一现象下什么样的定义,我们都认为,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正常情况下做梦不会妨碍人们的休息,我们大可不必对梦抱有过分担心的心理。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希格蒙特·弗洛伊德曾经用精神分析的观点精辟地分析了梦的机制:在梦中,一件事情被凝缩成别的事情,一个人被另外一个人所置换,梦者的愿望常以乔装打扮的形式来满足。他解释说梦是欲望的满足,正如人们通常所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的内容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弗洛伊德说,梦是压抑到潜意识的冲动或者欲望的反映。由于睡眠时意识的控制作用松懈,这些冲动或者欲望趁机用伪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弗洛伊德把分析梦作为了解精神障碍原因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他将梦分为显相和隐义,显相是隐义的假面具,掩盖着欲望(隐义)。白天受压抑的欲望,通过梦的运作方式瞒骗过检查以此来满足欲望。梦的内容不是被压抑与欲望的本来面目,必须加以分析或解释,而释梦就是要找到梦的真正根源,他的名著《梦的解析》后来成为了心理学的经典书籍。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也有人按照心理分立原理,对梦这一现象做出了新的解释。他们认为人的意识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与环境中的人、事、物有关的意识;第二类是关于客观事物本身意义的意识;第三类是与欲望、情绪等各类与感受有关的意识;第四类是通过眼、耳、鼻等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感觉。每一类意识都是各自独立的,由功能相对独立的脑的不同结构各自完成,如大脑前额叶和丘脑背内侧核是第一类意识的产生机构。人们在清醒时,四类意识是并存的,而梦只包含了第二、第三这两类意识。凡是关于事物本身意义的情形都可能会出现在梦中,所以梦里就可以出现许多脱离现实的离奇组合,甚至连做梦者本人也不清晰。离奇的梦和不离奇的梦,性质都是一样的,只是内容不同而已。梦中会出现欲望、情绪等各种感受,这是第三类意识。如果做了恐怖的梦,会引起第三类意识机制的反应,如产生惊吓。第三类意识属于个体生存需求的生物性意识,虽然是你的脑器官产生的,但并不能完全代表你,不能说梦中出现的需求就是你的本质所在。实际上,这些需求只可以代表你的一部分,在你的理性(第一类意识和第二类意识)层面上也是有这些需求的,而且更能代表你。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这里要注意的是,很多的时候理性需求与感受类需求是相互矛盾的,他们并存在你的意识中,并相互争斗伴随你的一生。这些需求之间的冲突可能使你无所适从,而导致心理障碍。但是,假如你拥有了足够强大的自我功能而很好的协调这些冲突,他们反而会使你获得更好的成长。其实这也就是很多人接受释梦、催眠等技术手段进行心理治疗获得个人成长的主要目的之一。


催眠与睡眠

虽然催眠(Hypnosis)一词是英国曼彻斯特的外科医生詹姆斯·布雷德,于1840年在研究眼神经疲劳引起的类似睡眠的恍惚状态时,借由希腊文睡神(hypnos)的名字创造而来的。尽管(hypnos)一词有睡眠的意思,可是催眠(Hypnosis)与睡眠(hypnos)两种状态却有着很大的差别。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催眠是一种高度专注与放松的状态,被催眠者的意识并未丧失,而睡眠却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休息状态。研究生理自我控制的著名心理学家强纳森·柯亨,及著名的神经医学专家契斯·薛雷德克等一些专家学者,都曾经在这个方面有过专门的论述。他们通过科学实验证明,催眠其实是高度集中注意力、高度放松或者自我控制状态下的心智活动过程,在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大脑皮层的抑制并没有扩散到整个大脑半球,其中还保留着觉醒的部位;而且在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大脑皮层的抑制有时分布到大脑皮层的某些部分,有时却分布到另一些部分;依催眠深度的不同,大脑皮层的抑制有时占据的区域比较广泛,而有时却比较狭小,抑制深度和强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别。通常被催眠者在催眠状态下是清醒而且有反应的,还能够说话和做出各种动作,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处于催眠状态中;睡眠状态下的人与周围的接触停止,自觉意识消失,不再能控制自己说什么或做什么。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身体放松、闭着双眼、外表平静好像是睡着了,但是内心中能够体验到真实的情绪,内心中的一些想法也会自然呈现;而睡眠是处于一种身心休息的状态,对外界几乎是毫不自知的,内心活动也远远没有那么丰富。而且在催眠状态下,虽然大脑皮层的某些部位受到抑制,但是和接受催眠实施者的个中暗示有关的部位依然保持着清醒,所以能接受催眠操作者的各种暗示,并能催眠操作者之指令做出各种动作;而人在睡眠状态下一切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如学习、记忆、逻辑思维等活动均不能进行,而仅保留少量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在催眠状态下,除非接受催眠操作者的暗示不去记忆,否则催眠过程中或者催眠后被催眠者仍然记得发生了什么事情;而睡眠中的人对于发生了什么是不自知的,即使是做梦也是被动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梦境是不连续、不协调的,认知也是不确定的。脑电图显示被催眠者在催眠状态下的脑电波通常在4—13赫兹,显示大脑处于高度放松状态。而深度睡眠状态下脑电波在0.4—4赫兹,显示处于意识活动几乎全部停止的休息状态,与催眠状态下的脑电波是有区别的。

所以尽管很类似,但是催眠状态不是睡眠状态。催眠技术尽管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某些睡眠障碍的技术,但是其作用也决不仅仅是让人睡眠。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当然,正当的良好睡眠,可以调节生理机能,维持神经系统的平衡,是生命中重要的一环。可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以及过度夜生活、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这些患有睡眠障碍的朋友们平时会表现出紧张焦虑,甚至偏执的倾向,进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而催眠状态和睡眠状态虽然有非常大的内在区别,但是针对不同原因造成的睡眠障碍,使用催眠来施加心理学干预,从而帮助一个人拥有更高质量的睡眠状态,则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我们在以下的章节中会提供一些相关的案例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同时,有经实验证实,梦的内容也是可以人为改变的,例如你想做某种梦境的梦,那么只要你在催眠中不断的暗示或者在入睡前多次默想,经过努力就能实现做这种梦境的梦。通过这些“自我暗示”的方法,“计划”和“控制”自己的梦境,有助于我们提高专注力、记忆力、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在催眠治疗中有的催眠治疗师会使用这个技巧对他们的来访者进行心理干预。还有些催眠治疗师通过分析来访者的梦境,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性格,以便其尽早摆脱不利事件影响。这里还要提醒大家,在催眠操作过程中有时会遇到被催眠者由于很疲倦,所以一旦进入到很放松,很舒服的催眠状态就很快进入梦乡的情况。这时千万不要触碰被催眠者,而是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处理,具体方法在我们讲到催眠唤醒的时候会介绍给大家。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石家庄站 sj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