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各项具体制度。这些制度还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特别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这些具体制度,还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之中。未来的8年时间,中国全面推进体制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十分艰巨。未来的全面改革,涉及许多重大的权力结构调整与利益结构调整,需要坚定的政治决心与周密的谋划,系统深入地加以推进。
例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党、人大、政协、政府、法院等机构的权力关系调整,需要有更高的改革主管机构加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涉及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结构调整,涉及垄断国企利润分配、中央与地方财权划分、社会各阶层利益分配等重大利益结构关系,需要对政府改革、国企改革、收入分配改革进行统筹推进,这一重大任务,显然是仅仅负责谋划经济体制改革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所难以完成的。
现在的改革存在六大问题。
部门化。目前与改革相关的职能,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行使。在部门主导的情况下,难以形成有效的改革合力。
碎片化。改革的总体设计依然不足,缺乏改革的总体协调机制。相互衔接不够,改革体现出一种分散化、碎片化的特征。
内部化。改革的内部化容易使相关改革变成“内部人”改革,自己改自己,而对人民群众需求的回应性不足。随着公共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剧,社会利益结构日益固化,人民群众对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日益高涨,而我国相关方面的改革则步履艰难。
封闭化。改革规划的制定、改革决策的做出、改革措施的出台,都是行政机关内部主导、内部决定,外部参与较少或缺乏法定化的参与渠道,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改革系统。这种封闭改革必然导致不断“熵增”,最后导致系统的失效。例如,研究多年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经久未能出台,就是一个明证。
形式化。民众对改革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反映强烈,有人认为存在着“只发展、不改革,只体检、不治病,只发文、不落实,只花钱、不评估”的情况。一些改革措施围绕GDP 增长来取舍,一些长远的改革措施为短期的GDP增长让路;对政府管理中发现与揭示出的问题,如腐败问题、浪费问题、违法违纪问题,往往处理时手软、问责时迟缓、公开时护短;一些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问题,不去从根本上解决分段监管、相互推责的问题,而是简单地发文;一些地方政府投资只顾把钱花出去,效果如何却乏人过问,如钢铁产能过剩之际钢铁项目依然在加快审批,地方机场亏损之际机场建设却依然在遍地开花,等等。
低效化。例如,行政审批制度推进了好几轮,精简了很多行政审批项目,但企业反映行政审批依然很多、程序过多、审批迟缓;行政收费也减了好几次,但企业依然反映税费过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出台了很多条,但民营经济发展依然存在“玻璃门”。
显然,我国目前的体制改革机制存在着动力机制不足、改革动力衰减的问题,不能适应新时期全面改革开放对改革系统性、开放性和有效性的需要。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转变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我国未来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落入“中等收入陷阱”。